内容简介
詹姆斯·鲍德温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本书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私人通信与亲历者回忆,将鲍德温复杂的人格与鲜活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细致刻画了这位“美国文学丛林里的王者”的一生。
如果美国把他困在一贫如洗的贫民窟里,他还算什么美国人?
如果他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真正的使命,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像他的父亲一样,生活在种族主义的摆布之下,生活在种族主义在他内心激起的仇恨之中,他还能期待什么样的未来?
精彩书评
坦率而充满感情……坎贝尔以一种既不敬畏也不失敬意的方式接近鲍德温,带着知识的完整性和某种倔强完成了传记写作的任务。——《泰晤士文学增刊》
如果你问我现在最在乎的是什么——如果你让我说出什么是重要的、持久的——那一定是我曾与一个叫詹姆斯·鲍德温的人同行、并肩而坐、一起做梦……鲍德温教会了我以一种锐利的方式去思考,比剧本、合同或诗歌更重要的事情——他教会我看透并理解人、他们的动机和身份。我并不总是喜欢我所看到的,但这让我朝着某种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走去。——马龙·白兰度
就所赢得的关注程度而言,在今天的美国,可能没有任何谁的文学事业能与詹姆斯·鲍德温相比。——莱昂内尔·特里林
他[詹姆斯·鲍德温]就是全部的优雅。他可能是英文所能产出的最为优雅的风格。少数群体中那些罕见之人,最终会成为他们时代的一面镜子。——诺曼·梅勒
精彩书摘
乔瓦尼已经为爱做好了准备,大卫却还只懂得浪漫。
鲍德温意识到,同样的困境以另一种形式摆在他面前:如果他留在欧洲,那里最让他有家的感觉,他有可能掉入外宾、寻求避难者、远在三千英里之外总是晚一两天才看到新闻的那类人的陷阱。另一方面,如果他回到美国,他将不得不再次面对当初迫使他逃离的事情。
最后,正是这个理由把他拉了回去:他并不想回美国——他害怕回美国,但如果只是恐惧阻止了他,那么恐惧就是他应该回去的原因。
欧洲是一个有交流、有阳光、有朋友、有美景、有乐趣的地方,美国则有行动。此时此刻,他最关心的是南方各州的行动,那里的种族隔离制度正在被打破。作为一个男人、一个黑人,他理应与其他黑人并肩作战,而作为一个作家,他有责任旁观这一主题。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受道义责任的驱使,去北卡罗来纳州亲眼目睹这场运动,但他也是记者,明白自己眼前有一个好故事。这是给作家的礼物:一桩可以将他非凡的才华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事件。
然而当他漂洋过海,接近这一事件的热浪,他却陷入了矛盾:他无法再像在巴黎时那样,不受美国社会深层的肤色情结日复一日的摧残,或者远离每时每刻袭来的政治。巴黎成了他作为艺术家的鼎盛时期。
鲍德温的第一部小说《去山巅呼喊》取材于南方的农村和城市里的黑人教堂,《乔瓦尼的房间》则来自巴黎的街头和他发现的亨利·詹姆斯。鲍德温研究过詹姆斯剖析社会的方式,以及他对新旧世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他借鉴了詹姆斯的宏图,来完善自己圣经式的图景。他发现詹姆斯比其他任何美国作家都更关注那个“最强烈之物”—人的本我,这才是他自己真正的主题。
他经常引用詹姆斯的话,钦佩他的思想“如此精细,任何理念都无法破坏它”。T.S.艾略特的名言就像是对他的警告。在南方,黑人领袖们感到他们的内心被一种思想—正义的思想—点燃。鲍德温也一样,渴望看到正义得到伸张,但从现在起,他必须确保自己内心中的作家,不被空想家所压倒或背离。
目录
作者前言 / 001
2021 年版引言 / 003
第一部分 我没有故事,妈 / 019
第二部分 主啊,如今我不再是个陌生人 / 079
第三部分 沉重的十字架 / 167
第四部分 拆了这栋楼 / 261
第五部分 节拍的代价 / 349
2002 年版后记:坎贝尔诉美国司法部一案 / 383
附录:与诺曼·梅勒的访谈 / 406
注释 / 421
作品年表 / 441
试读
乔瓦尼已经为爱做好了准备,大卫却还只懂得浪漫。
鲍德温意识到,同样的困境以另一种形式摆在他面前:如果他留在欧洲,那里最让他有家的感觉,他有可能掉入外宾、寻求避难者、远在三千英里之外总是晚一两天才看到新闻的那类人的陷阱。另一方面,如果他回到美国,他将不得不再次面对当初迫使他逃离的事情。
最后,正是这个理由把他拉了回去:他并不想回美国——他害怕回美国,但如果只是恐惧阻止了他,那么恐惧就是他应该回去的原因。
欧洲是一个有交流、有阳光、有朋友、有美景、有乐趣的地方,美国则有行动。此时此刻,他最关心的是南方各州的行动,那里的种族隔离制度正在被打破。作为一个男人、一个黑人,他理应与其他黑人并肩作战,而作为一个作家,他有责任旁观这一主题。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受道义责任的驱使,去北卡罗来纳州亲眼目睹这场运动,但他也是记者,明白自己眼前有一个好故事。这是给作家的礼物:一桩可以将他非凡的才华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事件。
然而当他漂洋过海,接近这一事件的热浪,他却陷入了矛盾:他无法再像在巴黎时那样,不受美国社会深层的肤色情结日复一日的摧残,或者远离每时每刻袭来的政治。巴黎成了他作为艺术家的鼎盛时期。
鲍德温的第一部小说《去山巅呼喊》取材于南方的农村和城市里的黑人教堂,《乔瓦尼的房间》则来自巴黎的街头和他发现的亨利·詹姆斯。鲍德温研究过詹姆斯剖析社会的方式,以及他对新旧世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他借鉴了詹姆斯的宏图,来完善自己圣经式的图景。他发现詹姆斯比其他任何美国作家都更关注那个“最强烈之物”—人的本我,这才是他自己真正的主题。
他经常引用詹姆斯的话,钦佩他的思想“如此精细,任何理念都无法破坏它”。T.S.艾略特的名言就像是对他的警告。在南方,黑人领袖们感到他们的内心被一种思想—正义的思想—点燃。鲍德温也一样,渴望看到正义得到伸张,但从现在起,他必须确保自己内心中的作家,不被空想家所压倒或背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