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个簃研究》一书聚焦于海派书画大家王个簃的艺术人生及其学术影响,通过多位学者的深入探讨,全面展现了王个簃在书法、篆刻、绘画等领域的艺术成就及其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分析了王个簃的艺术创作,还探讨了他与师友如吴昌硕、潘天寿等的艺术交往,揭示了其艺术道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王个簃研究》从王个簃的早期从师经历入手,分析了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其对吴昌硕艺术的继承与超越。通过对王个簃书法、篆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的细致研究,揭示了其作品中蕴含的金石味与时代气息。同时,书中还探讨了王个簃与刘海粟、沙孟海等艺术大家的交游,展现了他在书画界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书中收录了多篇研究文章,既有对王个簃艺术成就的总体评价,也有对其具体作品的深入解读。例如,对王个簃篆书艺术的述评,以及与吴昌硕、潘天寿等艺术家的艺术比较研究,均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创新精神。此外,书中还收录了王个簃的自述与年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可读性,为研究王个簃及其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了解海派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精彩书摘
                                                          海上艺术大家王个簃早期从师考略
  施娟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号个簃,别署霜荼阁,江苏海门人。1923年赴上海投入一代艺术宗师吴昌硕先生门下,成为吴昌硕衣钵传人。他的艺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声名卓著驰誉海内外。出版有《个簃画集》《个簃印存》《王个簃画集》《王个簃印集》《王个簃书法集》,著有《王个簃随想录》《霜荼阁诗集》等。历任新华艺术大学教授、中华艺术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教授、昌明艺专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第一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据《王个簃书画作品集.王个篱年表》,王个簃于1897年10月20日生于江苏海门三星镇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居崇明,六祖迁海门。祖父王月阶、父亲王少阶都是教书先生,家中收藏有不少名家书画。王个簃5岁丧父,随母清苦度日。7岁在嗣父王渭滨的严厉教育下苦读四书五经。12岁随舅父先后到海门长乐镇就读小学,人均培小学专修国文。14岁时就读海门高等小学。
  一
  王个簃在《王个簃随想录》中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所处的文化艺术环境时说:“我的祖父和父亲都不会画画,但他们喜欢画。记得家里曾挂有不少乡中名人雅士书画,客堂两边有八幅屏条,上面都画着山水。中间挂一幅中堂,是当时乡里有点名气的画家查嗣韩先生写的字。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为我乡赵菊泉老先生手笔,是他写给我的祖父的。我幼年时就喜欢这副对联(图1),至今还保存着。这是我祖父留下的唯一遗物了。联语是:
  同天地和是为化宇,
  得山水乐可以长年。
  厅堂外,栽着不少花卉,西面天井里种有桂花,种花养草都是祖父的嗜好。东面院子里有一间小阁,是我嗣父的书房,我所受的启蒙教育,就是在那里开始的。我的堂房叔叔在小阁的天井里养了不少金鱼,每当读书有暇,那个小天井就成了我爱去的地方。小阁里用的是一种方灯,灯罩上面有一些非常灵动的小景物,有风景、鱼虾、草虫等,出自一位稍有名望的家乡画匠的手笔。……逢到开花时节,红白相映,十分美丽,吸引了来往的乡人。……
  这也许是一种最初的诱发,促使我开始描绘这些陪伴我度过童年的花木;这也许是环境的熏陶,促使我为了美化环境而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1910年,王个簃14岁,人读海门高等小学。王个簃此之前已经练习写字多年,但正式学习书法,应该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因为这一年,在海门高等小学,他遇到了一位颇具魏晋名士风度,学识渊博,书法风格劲逸、洒脱、优雅的书法家黄松庵(1889-1962)。黄松庵名枋,字榘臣,号松庵。工书善诗文,著有小延年室诗 3集》《松庵诗话》等。王个簃出身乡野,后来的书画篆刻艺术无一丝尘俗气,当与起步阶段即受到黄松庵这样的人物的影响、引导有关。而且,王个簃后来毅然放弃报酬优厚的教职去上海拜人吴昌硕门下,这样的做事方式也颇类黄松庵,这在世人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也可以用一个“痴”字来概括、形容。学艺术若不能入迷到“痴”的程度,所得所成必然有限。个簃在《王个簃随想录》中还曾充满深情地回忆道:
  ……
                                                    
目录
                                                        《王个簃研究》序 卢忻 1
海上艺术大家王个簃早期从师考略 施娟 11
坚守传统 自出机杼——论金石书画家王个簃的书法艺术 目魏武 12
传吴门衣钵 成一代大师——王个簃书法艺术简论 何震宇 26
承缶翁衣钵 拓个人意趣——王个簃先生篆书艺术述评 郭冬非 35
吴昌硕、王个簃隶书比较研究 季晓云 47
粗服乱头 倜傥老成——王个簃篆刻艺术简论 丘石 54
《个簃印惜》关于“病忌”问题的探析 荀海 68
王个簃书画艺术纵横谈 王蓝青 76
高浑郁勃 古茂斑斓——王个簃及其书画艺术 施作雄 82
王个簌四题 杨谔 93
王个簌和他的画 赖少其 103
笔墨随时代 画气亦画形——王个簃花鸟画的自我面目 吴伟 106
伸纸宁须学古人 墨气水痕自天籁一王个簃山水画鉴赏 邵宁 117
王个簃绘画的“老辣美”片谈 张正忠 126
师出同门 何处着我 谈王个簃与潘天寿的交往和不同的艺术道路 卢烁 131
月明每忆斫桂吴——吴昌硕于王个簃的师生恩遇 梁培先 142
王个簃、刘海粟交游考略——兼论南艺国画专业的海派学脉 刘旭飞 151
王个簃先生在新加坡 曹用平 174
欢迎王个簃书画展览到杭州 沙孟海 842
在南通个籍艺术馆开馆典礼上的讲话 沙孟海 187
缅怀个簌老师 程十发 190
王个簃和中国画坛上三位大师的一段雅事 王葵 192
我的姨公王个簃先生 龚晓馨 197
王个簃艺术年表 曹用平 205
对花鸟画创新的探索 王个簃 230
感受与心得 王个簃 234
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书法漫谈 王个簃 239
                                                    
试读
                                                          海上艺术大家王个簃早期从师考略
  施娟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号个簃,别署霜荼阁,江苏海门人。1923年赴上海投入一代艺术宗师吴昌硕先生门下,成为吴昌硕衣钵传人。他的艺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声名卓著驰誉海内外。出版有《个簃画集》《个簃印存》《王个簃画集》《王个簃印集》《王个簃书法集》,著有《王个簃随想录》《霜荼阁诗集》等。历任新华艺术大学教授、中华艺术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教授、昌明艺专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第一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据《王个簃书画作品集.王个篱年表》,王个簃于1897年10月20日生于江苏海门三星镇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居崇明,六祖迁海门。祖父王月阶、父亲王少阶都是教书先生,家中收藏有不少名家书画。王个簃5岁丧父,随母清苦度日。7岁在嗣父王渭滨的严厉教育下苦读四书五经。12岁随舅父先后到海门长乐镇就读小学,人均培小学专修国文。14岁时就读海门高等小学。
  一
  王个簃在《王个簃随想录》中回忆自己童年时代所处的文化艺术环境时说:“我的祖父和父亲都不会画画,但他们喜欢画。记得家里曾挂有不少乡中名人雅士书画,客堂两边有八幅屏条,上面都画着山水。中间挂一幅中堂,是当时乡里有点名气的画家查嗣韩先生写的字。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为我乡赵菊泉老先生手笔,是他写给我的祖父的。我幼年时就喜欢这副对联(图1),至今还保存着。这是我祖父留下的唯一遗物了。联语是:
  同天地和是为化宇,
  得山水乐可以长年。
  厅堂外,栽着不少花卉,西面天井里种有桂花,种花养草都是祖父的嗜好。东面院子里有一间小阁,是我嗣父的书房,我所受的启蒙教育,就是在那里开始的。我的堂房叔叔在小阁的天井里养了不少金鱼,每当读书有暇,那个小天井就成了我爱去的地方。小阁里用的是一种方灯,灯罩上面有一些非常灵动的小景物,有风景、鱼虾、草虫等,出自一位稍有名望的家乡画匠的手笔。……逢到开花时节,红白相映,十分美丽,吸引了来往的乡人。……
  这也许是一种最初的诱发,促使我开始描绘这些陪伴我度过童年的花木;这也许是环境的熏陶,促使我为了美化环境而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1910年,王个簃14岁,人读海门高等小学。王个簃此之前已经练习写字多年,但正式学习书法,应该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因为这一年,在海门高等小学,他遇到了一位颇具魏晋名士风度,学识渊博,书法风格劲逸、洒脱、优雅的书法家黄松庵(1889-1962)。黄松庵名枋,字榘臣,号松庵。工书善诗文,著有小延年室诗 3集》《松庵诗话》等。王个簃出身乡野,后来的书画篆刻艺术无一丝尘俗气,当与起步阶段即受到黄松庵这样的人物的影响、引导有关。而且,王个簃后来毅然放弃报酬优厚的教职去上海拜人吴昌硕门下,这样的做事方式也颇类黄松庵,这在世人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也可以用一个“痴”字来概括、形容。学艺术若不能入迷到“痴”的程度,所得所成必然有限。个簃在《王个簃随想录》中还曾充满深情地回忆道:
  ……
                                                    
前言/序言
                                                          《王个簃研究》序
  卢烁
  海门王个簃先生是吴昌硕嫡传弟子,海派书画大家,笔者非常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两次拜访过先生。
  一次是1985年11月10日,为撰写潘天寿传记搜集资料,潘公凯兄提供地址,我专门从杭州到上海。当我轻叩房门后,有人来开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出现在眼前。“个簃先生好!”我恭敬地鞠上一躬。老人却说:“我父亲在里面,请进!我是他儿子。”我为自己的冒失而不知所措,红着脸跟着王公助先生进了里间。此时89岁的个簃老人安详地坐在一张宽敞的大椅子上,向我点点头。初次见面,因为有公凯兄的推荐,老先生一点不见外。我呈上新版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与《潘天寿册页选》,他翻了一下静听我的来意,随后就谈起他与潘天寿昔日的交往,谈他们参加书法代表团一起去日本访问的许多细节,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对我十分有用。
  1988年春,个簃先生作《松泉水墨图》捐赠给潘天寿基金会,用以拍卖充实潘天寿基金。初夏我赴沪取画,并转达公凯兄的问候。潘天寿纪念馆计划出版线装本《潘天寿诗存》,公凯兄让我赴沪顺便请个簃先生题写书名,那时先生身体已不太好,家属让我第二天去取。那是一件篆书“阿寿诗存”,行书落款“个簃题”,钤印是朱文“寿翁”,诗存出版时作为扉页用上了。当年12月18日先生就仙逝了,享年92岁。“阿寿诗存”成了先生为朋友的最后题字,于此我心存感激。此后个簃艺术馆的活动我都积极参加,也写过一篇文章《师出同门,何处着我——谈王个簃与潘天寿的交往和不同的艺术道路》。前几年得知魏武、姚沐编著的《王个簃年谱》获奖,尤为兴奋。
  王个簃与潘天寿同庚,他们是知交,又同为吴昌硕得意弟子。潘先生学缶庐一进一出比较快,所以个人王 面貌出现得早,个簃先生浸润吴派,晚年求变求脱,因个 为长寿,在潘先生辞世后的18年,他成绩灿然,硕果累累。论全面继承昌硕的诗书画印,王个簃与诸乐三可以当仁不让,特别是他们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培育了大量篆刻人才,贡献卓著。
  沙孟海称王个簃:“声名垂奕世,诗书画印,缶庐一脉得真传”;并云:“吴老师门弟子人数众多,但长时期随侍门下亲受熏陶,学问德性各方面都能够继承衣钵的,首推个老。”沙老作为王个簃的同门师兄弟(小个簃3岁),他的话掷地有声。
  王个簃是吴昌硕十分看重的传人。吴昌硕高度评价王个簃的手书墨迹很多,王个簃本人从来不借此来抬高自己,这些评语虽然也含有昌硕先生的鼓励在内,但句句都点得很准。如称赞他“刻印极精,下笔毫无习气”,“遐哉皇古”,“印学独开门径,铸不钝行,笔无纤意,真英年独步也,钦佩钦佩”;赞其诗歌为“异军突起”;题其山水画日:“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乎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当然吴昌硕也相信这个弟子的人品,完全托得起对吴派艺术的传承。、  王个簃的艺术讲究气势,力求厚重、古雅、金石味,也就是吴昌硕所言的“与古为徒”。潘天寿介绍方增先向他学习传统笔墨,也正是因为当时明暗素描刻画人物画走了弯路。方增先最终以中国画的笔墨与结构素描 序相结合,走出了人物画创作的新路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个簃先生开始在题材方面有所突破,很多吴昌硕没有画过的题材出现在王个簃的笔下。许多花卉新品使画面为之一新,时代气息很浓,落笔依然很重,饱含金石味。某些农作物虽与“厚重”无缘,如水稻、小麦、棉花之类,但仍画得栩栩如生,时代感很强,依然弥漫着浓浓的诗的韵味。这些作品也许还不能代表王个簃金石大写意花鸟画的最高水平,但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如《勤俭持家》毛线衣的质感画得很好,那根拖着的毛线和四条毛线针以及剪刀特别发挥了中国画的用笔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