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设缺席审判程序。缺席审判制度的设立,是“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的必然之举,但其具体适用却面临着层层阻碍。《国际追逃中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突破传统刑诉教义学框架,采用功能主义视角,围绕缺席审判制度在国际追逃实践中的功能定位与适用困境展开系统考察。
  《国际追逃中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揭示了制约缺席审判制度的双重因素:缺席判决对国际引渡合作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外逃人员未归案状态下一般预防效果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国际司法实践考察与理论模型构建,解决了制度适用的顾虑问题,确立了基于预防效能的适用标准。在规范层面,《国际追逃中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构建了以公共利益衡量为核心、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的起诉裁量框架;同时针对审判程序提出三项制度创新:确立“明确已知”送达标准、构建兼顾效率与公正的异议权行使机制、完善审前辩护权保障体系。
  《国际追逃中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首次系统构建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目的一功能一规则”分析框架,为完善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法律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际追逃的转型及缺席审判制度的产生与适用
  第一节 国际追逃工作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作为、攻坚克难统筹反腐败斗争国际国内两个战场,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高度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高质量发展,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反腐败斗争战场作为国内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延伸,对于坚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全方位反腐体系至关重要。作为国内高压反腐态势的向外拓展,国际追逃追赃行动在我国整体反腐败策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反腐败追逃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14048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2999人,“百名红通人员”62人,追逃成效不断刷新纪录。然而,随着反腐败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国际追逃工作的全面展开,现有追逃手段也暴露出引渡成功率低,遣返适用率低、劝返认同度低的“三低”问题。故此,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面临三方面转型,即反腐败追逃的阶段转型、机制转型和理念转型。正是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应运而生,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新的法律武器。
  一、国际追逃的阶段转型
  我国历来将腐败治理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但既往反腐工作的着力点主要聚焦于国内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贪官外逃现象作为腐败治理的衍生难题日益凸显。腐败分子潜逃境外以规避法律制裁,不仅严重破坏司法追诉的完整性,更造成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直接损害国家与集体的经济利益。在此背景下,国际追逃成为实现对腐败分子刑事责任追究的必要前提,而跨境追赃则是恢复被侵吞公共财产、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追逃追赃机制已构成我国反腐败战略体系的核心支柱,对于阻断腐败犯罪跨境蔓延、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自2014年“猎狐”专项行动启动至今,我国的反腐败国际追逃工作可以大致划分为初始阶段、巩固阶段和攻坚阶段。
  (一)初始阶段(2014-2017)
  2014年至2017年,是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以“天网”、“猎狐”两项行动为主线,采用了多元化的追逃措施,法律威慑和政策感召并用,一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外逃人员发出红色通缉令挤压其在境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外逃人员主动归国认定自首的宽大政策感召其回国自首。这一期间也是追回外逃人员最多最快的阶段。
  1.“猎狐”行动
  2014年是我国境外追逃的开篇之年。7月22日,“猎狐2014”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的序幕正式拉开。“猎狐”行动是一项由中国公安机关开展的专项行动,旨在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行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不仅打响了我国境外追逃追赃的威名,更展现出我国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实力。这一行动对各类外逃人员形成极大震慑,有力地捍卫了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它也与中央反腐败工作形成良好配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
                                                    
目录
                                                        总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国际追逃的转型及缺席审判制度的产生与适用 7
第一节 国际追逃工作的转型 7
第二节 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回顾 28
第三节 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目的 37
第四节 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现状及适用顾虑 43
第二章 追逃视野下缺席审判与引渡合作的关系 53
第一节 缺席审判制度对引渡失灵的救济 54
第二节 缺席审判制度对引渡合作的负面影响 65
第三节 消除缺席审判对引渡负面影响的积极尝试 89
第三章 追逃视野下缺席审判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110
第一节 通过缺席审判避免“有罪不罚” 110
第二节 通过缺席审判实现积极一般预防 122
第三节 缺席判决无法执行对一般预防的反噬效应 139
第四章 追逃视野下缺席审判的公诉裁量 150
第一节 缺席审判公诉裁量的概念内涵 151
第二节 缺席审判公诉裁量的理论依据 167
第三节 缺席审判选择性起诉的公共利益衡量 182
第四节 缺席审判案件公共利益的衡量方法 200
第五章 追逃视野下缺席审判的审理规则 223
第一节 缺席审判案件的送达规则 224
第二节 缺席审判案件的异议规则 247
第三节 缺席审判案件的辩护规则 267
结语 287
                                                    
试读
                                                          第一章 国际追逃的转型及缺席审判制度的产生与适用
  第一节 国际追逃工作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作为、攻坚克难统筹反腐败斗争国际国内两个战场,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高度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追逃追赃和跨境腐败治理高质量发展,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有力支撑。
  国际反腐败斗争战场作为国内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延伸,对于坚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全方位反腐体系至关重要。作为国内高压反腐态势的向外拓展,国际追逃追赃行动在我国整体反腐败策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际反腐败追逃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4年,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回外逃人员14048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2999人,“百名红通人员”62人,追逃成效不断刷新纪录。然而,随着反腐败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国际追逃工作的全面展开,现有追逃手段也暴露出引渡成功率低,遣返适用率低、劝返认同度低的“三低”问题。故此,反腐败追逃追赃工作面临三方面转型,即反腐败追逃的阶段转型、机制转型和理念转型。正是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应运而生,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新的法律武器。
  一、国际追逃的阶段转型
  我国历来将腐败治理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但既往反腐工作的着力点主要聚焦于国内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贪官外逃现象作为腐败治理的衍生难题日益凸显。腐败分子潜逃境外以规避法律制裁,不仅严重破坏司法追诉的完整性,更造成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直接损害国家与集体的经济利益。在此背景下,国际追逃成为实现对腐败分子刑事责任追究的必要前提,而跨境追赃则是恢复被侵吞公共财产、保障国有资产权益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追逃追赃机制已构成我国反腐败战略体系的核心支柱,对于阻断腐败犯罪跨境蔓延、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自2014年“猎狐”专项行动启动至今,我国的反腐败国际追逃工作可以大致划分为初始阶段、巩固阶段和攻坚阶段。
  (一)初始阶段(2014-2017)
  2014年至2017年,是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以“天网”、“猎狐”两项行动为主线,采用了多元化的追逃措施,法律威慑和政策感召并用,一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外逃人员发出红色通缉令挤压其在境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外逃人员主动归国认定自首的宽大政策感召其回国自首。这一期间也是追回外逃人员最多最快的阶段。
  1.“猎狐”行动
  2014年是我国境外追逃的开篇之年。7月22日,“猎狐2014”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反腐败国际追逃的序幕正式拉开。“猎狐”行动是一项由中国公安机关开展的专项行动,旨在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行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不仅打响了我国境外追逃追赃的威名,更展现出我国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实力。这一行动对各类外逃人员形成极大震慑,有力地捍卫了法律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它也与中央反腐败工作形成良好配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
                                                    
前言/序言
                                                          总序
  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大国崛起交织演进,为中国带来新的机遇、挑战与思考。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度和深度重塑国际格局,国内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深刻更新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全球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地区冲突等挑战频发,威胁国际安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稳定前所未有地深度交织,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当前中国,正经历华夏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发展变革,投身人类历史上最为深远宏大的实践创新。这一伟大变革时代,也必然是哲学社会科学深刻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与前进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深度研究,注重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旗帜引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原理性理论成果作为核心元素纳人研究体系,突出“两个结合”,深入推进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相融合。值“十五五”规划开启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持续实施重要学术成果出版资助计划,推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要学术成果丛书”,旨在提升科研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促进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该丛书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经典学科新兴学科及“冷门绝学”,包括学术专著、译著研究报告以及论文集等多种形式,既包含学术理论的深化探索,也涵盖应用实践的开拓创新;既有对世界大势的前瞻研判,也有对中国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既注重优秀历史文化脉络的系统阐释,也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深度解析。作者群体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更有成果丰硕的科研骨干。丛书力求从一个侧面展现上海社科院的学术追求与智库水准,持续推进知识、理论、方法创新,致力于出成果、出思想、出影响。
  学无止境,术无终极。上海社科院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必须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聚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未来必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干春晖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