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为信息爆炸时代打造的知识管理指南。本书针对传统笔记工具的不足,结合Obsidian的强大功能,以及AI工具的接入,提供了一套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通过三步法——收集、连接、应用,教你轻松构建智能、互联的知识库,解决信息割裂和知识关联难题。
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终身学习者,都能快速上手,掌握AI赋能的笔记技巧,让知识管理更智能、更高效,轻松应对信息过载的挑战,让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系统,真正实现从"信息焦虑”到"知识掌控”的跃迁。
目录
第一章 Obsidian 速成:快速掌握基础功能
第一节 安装配置入门,开启你的Obsidian
1. 软件下载
2. 安装和设置
3. 常见问题
第二节 同步方案解析,打造多设备无缝体验
1. 官方同步方案
2. 全套苹果设备免费同步
3. 安卓和Windows/macOS 同步
4. 常见问题
第三节 界面与基础设置,以及两个必会功能
1. 软件页面介绍:主页面的布局,可以灵活调整
2. 基础设置
3. 绝招1:控制面板的使用方法
4. 绝招2:自由设置快捷键
5. 常见问题
第四节 Markdown 入门指南,轻松写笔记
1. Obsidian 的笔记语言和普通笔记软件的有什么不同
2. 常见的Markdown 语法
3. 用Markdown 语法记笔记的便利之处
4. 常见问题
第五节 标签整理术,内容更加有条理
1. 创建标签
2. 搜索标签
3. 一次性查找出标签下的所有笔记的内容
4. 使用标签有什么缺点
第六节 笔记双链技巧,构建知识互联网络
1. 链接笔记
2. 链接段落
3. 链接块
4. 双链必备设置
5. 怎么查看链接了多少笔记
第七节 嵌入多媒体,插入图片、视频及PDF 文件
1. 和其他笔记软件的区别
2. 设置附件文件夹
3. 如何插入图片
4. 如何插入视频
5. 如何插入PDF 文件
6. 常见问题
第八节 导出及备份技巧,保护你的知识资产
1. 如何导出单个笔记
2. 如何导出整个仓库
3. 如何免费备份笔记
本章总结 入门八步,搭建第一个知识库
第二章 Obsidian 进化:用插件和AI 解锁潜能
第一节 Obsidian Web Clipper,网页内容一键剪藏
1. 下载和安装
2. 如何剪藏
3. 自定义设置
4. 如何存储小红书和公众号资源
第二节 第三方插件指南,无限扩展功能
1. 如何选择插件
2. 如何安装插件
3. 如何查看、卸载插件
4. 常见问题
第三节 Dataview 插件入门,智能汇总笔记内容
1. Dataview 能实现什么神操作
2. 如何使用Dataview
3. 生成年度读书笔记汇总表
4. 列出带有某个标签的所有笔记
5. 如何汇总整个仓库中的所有待办事项
6. 如何在日历中显示笔记
7. 如何提取当天创建的所有笔记
第四节 Templater 模板插件,标准化你的笔记流程
1. 如何创建模板
2. 如何使用模板
3. Templater 的高级用法
第五节 AI 插件推荐,赋能笔记的智能化处理
1. AI 工具接入准备
2. AI 插件推荐
3. 如何链接插件
4. 如何使用插件
本章总结 插件与AI 结合,打造超级笔记工具
第三章 Obsidian+AI 实战:生活工作全面提效
第一节 日记复盘+AI,智能汇总更高效
1. 怎么用Obsidian 写日记
2. AI 提示词设置
3. 如何使用AI 工具做复盘
4. 如何做月复盘、年复盘
第二节 读书笔记+AI,看过的书不再忘
1. 如何导入读书摘要和笔记
2. 准备读书总结提示词
3. 如何让摘录直接变成笔记
4. 用Douban 插件抓取图书基本信息
5. 汇总所有读书笔记
第三节 知识收集+AI,碎片信息变精华
1. 配置好收集工具 Obsidian Web Clipper
2. AI 工具智能剪藏步骤
3. 用AI 工具把碎片信息关联起来
本章总结 人机协作,释放超强产能 / 167
第四章 搭建知识库:GAP 三层笔记法打造产出引擎
第一节 常见误区分析,不再选择焦虑
1. 工具选择焦虑
2. 缺乏输出需求
3. 盲目收集信息
4. 信息整理混乱
5. 完美主义拖延
第二节 AI 时代的知识库,到底是什么样的
1. 采集—归类—表达,在一个知识库中完成
2. 知识能自由导入导出,解锁多AI 工具协作
3. 知识库存储的内容,要方便AI 工具读取
4. 能让AI 工具直接接入知识库
5. 知识库直连发布平台,实现真正的自我表达
第三节 知识库搭建逻辑——GAP 三层笔记法
1. 知识库顺利运转的实质
2. 什么是GAP 三层笔记法
3. 解决了传统笔记法的一些问题
前言/序言
在AI 时代,信息已经不是稀缺品,而是泛滥品。
只要轻轻单击一下“生成”按钮,就能用AI 工具写出一篇论文、一篇小说,甚至几百条视频脚本,知识的产出速度远远超越了人类大脑的处理速度。
从前,为了“怎样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而焦虑;而今天,我最大的焦虑是:在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里,哪些是值得我保存、我能用来表达、我能用来独立思考的素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知识库,更需要一个能让知识流动起来的工作流。
知识库是什么?它就像家里的收纳柜,是用来存放知识的地方。书、笔记、灵感、摘录、资料、想法,统统都有自己的位置,有序存放、随取随用。没有知识库,你的知识就像便利贴塞在抽屉里、草稿纸散落在桌上、折角页夹在书里——看似都在,但要用的时候永远找不到。
工作流是什么?它是一套明确的操作步骤,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把东西放进柜子、什么时候该拿出来加工、什么时候该用它们创造新东西。光有收纳柜而不整理,只会越塞越乱,最后会连柜门都关不上。
知识库解决的是“存在哪里”的问题,工作流解决的是“怎么用”的问题。
很多人用笔记软件,就是一股脑儿地把信息往软件里丢,结果几年下来,笔记里全是孤岛信息。表面上有成百上千个笔记,但没有任何一个被关联、被整理、被复用。这时,不是因为你存储的知识太少,而是因为你缺少一套驱动它们流动起来的工作流。
所以你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收纳空间,还有一整套让信息流动、让思考生成、让产出稳定的系统。
我自己在搭建知识库和工作流的过程中,也踩过无数的“坑”。
最早,用Word、记事本就能记录一切。但随着信息数量的增多,它们记录麻烦、无法管理、搜索难的缺点暴露无遗。想要保存新信息,必须先新建一个文档,编辑好才能存储,可灵感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可能在新建文档这一步就已经飘走了。好不容易记录下来的东西,又很难被搜索出来。在我的电脑中,总有一些被永远尘封的Word 文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始尝试第二代笔记软件。这些软件增加了网页剪藏、文件夹管理、加标签和搜索等功能。网页剪藏功能的出现,让我可以更方便地采集网络上的各种内容,单击一下按钮,信息和知识就被存储到了笔记软件中。但随着信息持续增多,我的一个笔记软件里拥有了几百个标签、数十个类似的文件夹,如果尝试用关键词搜索,轻易就能搜索出上百个笔记。
三年前,我一边上班,一边经营着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白天在高校中处理行政事务,晚上准备素材、选题、脚本。光是整理素材就能让我的脑袋炸掉,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我需要一个能帮我“厘清思路”的工具,而不是又多出一个堆积信息的地方。
幸运的是,在这时,我遇到了第三代笔记工具——Obsidian。
Obsidian 的特别之处,不只是双链、搜索、插件这些技术特性,而是它带来的方法论的转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记事本,而是一个能帮我完成“输入→关联→表达”三步闭环的系统。换句话说,Obsidian 不是用来存东西的,而是用来盘活知识、产生新内的。
在Obsidian 提出双链功能之后,现在几乎所有的笔记软件都能对笔记进行关联。但和其他笔记软件相比,Obsidian 在以下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 完全本地存储:在Obsidian 中记录的笔记完全存储在本地,数据安全不受任何外部干扰,也不依赖互联网连接。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访问和编辑自己的知识库。
> 跨平台操作:Obsidian 支持Windows、macOS 和Linux 等多种操作系统,可以在多个设备上同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跨设备的工作需求。
> 可以离线操作:即使没有网络连接,依然可以在Obsidian 中进行完整的笔记记录和编辑。
> 灵活添加笔记之间的链接:双向链接功能是Obsidian 的核心优势,它能轻松地将不同的笔记、知识点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便于后续的思考与引用。
> 开放性生态:有强大的插件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安装各种插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功能拓展,满足各种复杂的工作流配置需求。
> 能与各种AI 插件搭配使用:Obsidian 的插件市场中有非常多的AI 插件,能够直接处理笔记。我们还能把这些笔记投喂给其他AI 模型,从而搭建起自己的知识库。
正是在Obsidian 的帮助下,我才能够在上班的同时,随手收集知识素材,经过自己消化加工,学会新技能,并且把学习成果做成一个个视频、写成一篇篇公众号文章,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惠及全网累计超过20 万名粉丝,真正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曲线。
但就算用最先进的软件,如果没有一套“处理信息的流程”,笔记永远都是孤岛,堆得再多也只是信息垃圾场。所以这本书要教给你的,不仅是怎么使用Obsidian,还有背后的一整套处理逻辑。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中,我会带你详细认识Obsidian 这款软件。从最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