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结项报告基础上修改而形成的。全书分六章:“现代刑法立法的道路”、“当下中国刑法立法的三大理念”、“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之确立”、“机能性预防立法的理论支柱”、“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刑法立法价值的思考”、“刑法分则内容立法完善”,涉及刑法立法理念、刑法立法观、刑法立法价值等重要维度,对刑法立法的传统与现代、理念与技术、规范与价值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保守型刑法立法理念、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安全刑法观等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稳健型立法理念、机能性预防立法理论等新思想、新学说。作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详尽论证我国刑法立法现代化,并将“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平衡”的现代刑法理念通贯全书。从宏观上,作者指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为了更好的实现刑法立法的安全价值,充分发挥的刑法的功能和作用,刑法立法的发展不应单一的采取修正案的模式,保持单一的法典化道路。当前单一的法典化道路并不是明智、理性或者科学的选择,要破除单一法典化的立法方式,使刑法立法表达方式呈现多样化,有必要确立以刑法典为中心,以单行刑法为例外,以附属刑法为补充的立法、修法思路。从微观上,作者详细论证了立法理念与刑法立法、刑法观与刑法立法、刑罚目的论与刑法立法、不法论与刑法立法、责任论与刑法立法等之间的复杂关联问题,并对刑法分则中危害公共安全罪、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经济刑法、职务犯罪的立法完善以及个人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的刑法保护问题提出了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
精彩书评
                                                        “一扇崭新的学术之窗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童德华教授将刑法范式、刑法理念、刑法观、罪刑规范等复杂的学说纳入刑法立法现代化思考的激荡论辩当中,精准把握本书的问题意识与论述脉络,精心梳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中外文献资料,讲究“回归本土”之脉络,凸现“古说新解”之潮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刑法立法现代化的崭新视角。" 
—— 
姜涛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经天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现代刑法立法的道路 
第一节 外国刑法立法现代化 
 一、外国刑法现代化的实景 
  (一)意大利刑法现代化 
  (二)德国刑法现代化 
  (三)法国刑法现代化 
  (四)英国刑法现代化 
  (五)美国刑法现代化 
  (六)日本刑法现代化 
  (七)韩国刑法现代化 
  (八)俄罗斯刑法现代化 
 二、现代之后刑法立法反思 
第二节 中国刑法立法现代道路的开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刑法立法 
 二、刑法典的完善 
 三、刑法法典化的实践问题 
  (一)刑法修正方式单一 
  (二)重刑思想依然较为严重 
  (三)刑法的社会效用不高 
 四、结论:一个不可忽视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中国刑法法典化之反思 
 一、单一法典化的科学范式及其反思 
  (一)单一法典化的理论范式 
  (二)单一法典化的理论范式反思 
 二、单一法典化的体系性之反思 
  (一)单一法典化阻隔了刑法典与其他法律体系的外在关联性 
  (二)单一法典化冲击了刑法典内在体系的完整性 
  (三)立法规定过于具体 
 三、多样化:刑法再法典化的必由之路 
  (一)多样化表达方式的一般理据 
  (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的现实基础 
  (三)多样化表现形式的优势 
 四、刑法再法典化的基础与思路 
  (一)协调法典和单行刑法之间的关系 
  (二)协调刑法典与附属刑法的关系 
第二章 当下中国刑法立法的三大理念 
第一节 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的背景与时代课题 
 一、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二、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 
 三、中国刑法立法理念分歧的缘起 
第二节 保守型刑法立法理念 
 一、保守型刑法立法理念概述 
 二、保守型的立法形式论 
  (一)刑法法典化及其根据 
  (二)刑法法典化的问题 
 三、保守型的立法价值论 
  (一)保守型的立法价值选择 
  (二)保守型立法价值的展开 
第三节 预防型刑法立法理念 
 一、预防型刑法立法理念概述 
 二、预防型的立法形式论 
 三、预防型的立法价值论 
  (一)预防型立法价值论的出发点 
  (二)预防型立法价值论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稳健型刑法立法理念 
 一、稳健型刑法立法理念概述 
 二、稳健型的立法形式论 
 三、稳健型的立法价值论 
  (一)平衡论及其评价 
  (二)滞后论及其评价 
  (三)犯罪情势二分论及其评价 
  (四)刑法机能平衡论及其评价 
 四、稳健型刑法立法理念评价 
  (一)稳健型刑法立法理念的保守性 
  (二)稳健型刑法立法理念的启发 
 五、刑法谦抑与稳健立法 
  (一)谦抑性原则的效度 
  (二)谦抑性原则的实践向度 
  (三)谦抑性原则作为规则的立法限度 
第三章 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之确立 
第一节 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的反思 
 一、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的理论基础反思 
  (一)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有背离刑法基本品质之嫌 
  (二)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有破坏刑法谦抑性原则之嫌 
  (三)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有导致法益保护原则崩溃之虞 
 二、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的实践现象反思 
  (一)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与象征性立法 
  (二)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与情绪性立法 
第二节 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的形成根据 
 一、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的社会基础 
  (一)风险社会的形成 
  (二)风险社会刑法的时代特征 
 二、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的制度基础 
  (一)法律制度强化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二)刑法立法完善风险的共同治理体系 
第三节 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的基本思路 
 一、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完善的方向 
 二、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理论的特点及基调 
  (一)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理论的特点 
  (二)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的基调 
 三、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的根据 
  (一)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 
  (二)克服情绪性立法 
  (三)风险与安全的合理评估 
  (四)刑事政策的指引 
 四、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的路径 
  (一)刑法立法形式多样化 
  (二)合理的犯罪化 
  (三)实质违法性理论的坚守 
  (四)刑法介入早期化控制 
  (五)刑罚轻缓化 
                                                
前言/序言
                                                        推荐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童德华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即将在修改后以《中国刑法再法典化研究》为名公开出版,他邀请我写个推荐序。我借此机会谈一点学习心得体会。童德华教授著作等身,是我国70后刑法学人中的著名刑法学者,在《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早期致力于比较刑法学、规范刑法学研究,他所著的《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规范刑法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外国刑法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是我读研、读博期间经常阅读的著作。后期他开始关注刑法立法及其现代化问题,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 
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我把规范层面的刑法学研究区分为三个维度:刑法立法论、刑法解释论(或刑法教义学)、刑法合宪论。当下的中国刑法学研究,一方面在法解释上空前活跃,将刑法解释学(或刑法教义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立法论上又迎来新一波的活跃期,正如日本学者松原芳博所指出:“由于‘立法时代’的到来,长期关闭在解释论里的刑法学者,再次将目光转向了立法论。”国内刑法学界近年来又开始关注刑法立法问题,刑法立法研究进入复兴与繁荣期,刑法再法典化、刑法立法现代化成为热议的主题。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我国刑法立法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立法获得了“革命性”的重构。1979年颁布的《刑法》开启了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征程,1997年《刑法》取代1979年《刑法》,算是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的推进。1997年《刑法》颁布后,我国逐步采取刑法修正案的修法模式。截至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十二部刑法修正案。鉴于刑法修正案与刑法典之间的体系性矛盾,刑法再法典化成为我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据我所知,童德华教授是国内最早提出“刑法再法典化”观点的学者,非常富有前见。 
如何认识刑法立法现代化,不是一个简单问题,而是需要多方面考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犯罪结构、司法理念、民众对刑法公正的期待等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推进刑法立法现代化的任务日益繁重艰巨。正如童德华教授所指出:“在当前的社会的背景下,面对新出现的各种风险,为了更好地发挥刑法的事前预防功能,实现刑法立法的安全价值,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刑法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频繁的修改和立法。”刑法立法现代化是关系国家安全、关系法益保护、关系人权保障的重大法治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刑法制度、推进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需要学界同仁持续研究、深入研究。 
童德华教授的专著《中国刑法再法典化研究》是在其社科基金项目的《中国刑法立法现代化:理论基础与路径选择》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全书分“现代刑法立法的道路”、“当下中国刑法立法的三大理念”、“机能性预防刑法立法观之确立”、“机能性预防立法的理论支柱”、“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刑法立法价值定位”、“《刑法》分则内容立法完善”等六章,涉及刑法立法理念、刑法立法观、刑法立法价值等重要维度,对刑法立法的传统与现代、理念与技术、规范与价值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保守型刑法立法理念、一般积极预防刑法立法理念、安全刑法观等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稳健型立法理念、机能性预防立法理论等新思想、新学说。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作者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详尽论证我国刑法立法现代化,并将“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平衡”的现代刑法理念通贯全书。从宏观上,作者指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刑法立法的安全价值,充分发挥的刑法的功能和作用,刑法立法的发展不应单一地采取修正案的模式,保持单一的法典化道路。当前单一的法典化道路并不是明智、理性或者科学的选择,要破除单一法典化的立法方式,使刑法立法表达方式呈现多样化,有必要确立以刑法典为中心,以单行刑法为例外,以附属刑法为补充的立法、修法思路。”从微观上,作者详细论证了立法理念与刑法立法、刑法观与刑法立法、刑罚目的论与刑法立法、不法论与刑法立法、责任论与刑法立法等之间的复杂关联问题。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路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刑法法理学、刑法教义学功底。 
一扇崭新的学术之窗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童德华教授将刑法范式、刑法理念、刑法观、罪刑规范等复杂的学说纳入刑法立法现代化思考的激荡论辩当中,精准把握书稿的问题意识与论述脉络,精心梳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的中外文献资料,讲究“回归本土”之脉络,凸显“古说新解”之潮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刑法立法现代化的崭新视角。书稿的写作就如同开了场文字与思想的演唱会,每一章节都是演唱会主题的精细编排,从中能感觉到童德华教授始终自由且开心地沉浸在学术殿堂里,这种研究的执着令人印象深刻,且并没有产生令人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