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说胞兄姜嘉锵》是一部以亲兄弟视角讲述著名歌唱家姜嘉锵成长历程及艺术成就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的回忆和详实的叙述,展现了姜嘉锵从童年到成名的点滴故事,以及他在民族声乐领域的卓越贡献。书中不仅记录了姜嘉锵在艺术道路上的奋斗与突破,还深入探讨了他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音乐元素相结合,开创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姜嘉锵的成长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童年时期,他与兄弟们在故乡瑞安的趣事展现了他顽皮但富有天赋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他逐渐从一个调皮的少年转变为一名追求艺术理想的青年。姜嘉锵的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民间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戏曲、民歌的深入研究。他既吸收西洋声乐的精华,又坚持民族音乐的本色,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焕发新的生命力。 
  书中还回顾了姜嘉锵在国内外的重要演出和艺术活动,展现了他在推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姜嘉锵的艺术人生,同时也反映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对于声乐爱好者和艺术研究者而言,这是一部兼具情感价值和学术意义的佳作,能够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精彩书摘
                                                          歌唱人生
  我与胞兄姜嘉锵
  2017年10月1日上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音乐人生》栏目播放了专题片《姜嘉锵:为人民而歌》。胞兄姜嚞锵在荧屏上讲述着小时候在故乡瑞安玉海楼玩耍的情景,勾起了我对充满童趣的少年时代的回忆:玉海楼的周边有一条护城河,河上漂着一只小木船,胞兄姜嘉锵常带着我上船玩耍。我生怕掉进水里,紧紧抓住船沿,这时他就跳到船头,跨开两腿使劲摇晃,吓得我呼天喊地……
  我家五兄弟,大哥嘉铭,二哥嘉鍼,三哥嘉锵,我排第四,分别小他们六、五、四岁。五弟嘉锋,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小我十三岁,未入兄弟玩耍之列。
  年少时,大哥当统帅,二哥做军师,三哥主打前锋,他们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今天养金鱼、养狗、养兔子,明天到邻近果园偷柚子。过一阵子又在天井里学自行车,撞塌石条搭成的花架子,捣碎玉兰花盆,闹得戈家大院沸反盈天。
  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姐妹,我常被母亲打扮成女孩,宠爱之下未免有些娇气,大家给我取了个绰号叫“水泡”,谁轻轻碰我一下,我就扁起嘴巴哭闹不停。绰号“大块头蛮三”的嘉锵哥嫌弃我的丑相,偏要装神弄鬼整治我。一个热天的黑夜,趁母亲外出,他头上倒扣竹篾编成的酒抽(抽酒的过滤器),其上贴一条红纸当舌头,装作无常鬼,在我的蚊帐前张牙舞爪,吓得我冷汗直冒,体温骤升。打那之后,我被征服了,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后,他们愈加肆无忌惮,常用三张条凳围住我罚站,逼得我尿裤求援,才被大人解围,而他们老早不知“云游”到何方去了。回忆少年生活,我常打趣说自己受尽“三座大山”的压迫。
  他们不仅对兄弟如此作弄,对邻居也是“肆无忌惮”地恶作剧。
  正间对面住着一位姓洪的女士,她肥胖的脸上戴一副金丝眼镜,眉宇竖两条皱褶。哥哥们见她的丑相,给她取了个绰号叫“洪皮”。她经常对我们这一拨不安分的顽童指手画脚,站在中堂公开指责我们的行为“成什么款式,成什么体统”,这引起了兄弟们极大不满,于是采取了反击行动。在一个昏暗寂的夜晚,二哥、三哥他们轻手轻脚出动,用绳子紧绑住对面洪家的门环,然后轻轻推开门缝,再用水灌进门缝,继而发动大家一起上阵,使劲擂她家的大门。她被惊醒,赶紧起床应对,不料水漫金山,鞋被透湿,无法行动,气急败坏。第二天一大早,“洪皮”向我外公告状,大发雷霆,惹得我那年逾古稀、视力昏花、一辈子吃斋念佛的外公心急火燎,操起拐杖,房前屋后四处搜寻。此时几个“主犯”早已无影无踪,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大哥初中毕业参政,二哥赴杭州“革大”学习,各奔前程。三哥参了军,但赴杭州复检身体时不合格,回家后被保送进了温州工业学校读书。一改“蛮憨”旧貌的三哥,变成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青年,忽然懂事了起来。
  ……
                                                    
目录
                                                        Ⅰ 序言 石惟正
歌唱人生
003 我与胞兄姜嘉锵
015 青春年少话幸运
023 姜嘉锵与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030 家书抵万金
036 奥林匹克艺术节皇冠上的明珠
040 声震多明戈欢迎会
043 赴法演出大获成功
048 姜嘉锵的故乡情结
056 姜嘉锵在新西兰
060 相濡以沫到白头
069 姜嘉锵做客天津卫视
074 姜嘉锵的生命二重奏——接受央视采访
声乐艺术
083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讲座
095 再谈民族声乐的多样化
100 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艺术
109 悠悠情思黄鹤楼
112 姜嘉锵采风所得的民歌
姜嘉锵从艺生涯年表
177 后记
                                                    
试读
                                                          歌唱人生
  我与胞兄姜嘉锵
  2017年10月1日上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音乐人生》栏目播放了专题片《姜嘉锵:为人民而歌》。胞兄姜嚞锵在荧屏上讲述着小时候在故乡瑞安玉海楼玩耍的情景,勾起了我对充满童趣的少年时代的回忆:玉海楼的周边有一条护城河,河上漂着一只小木船,胞兄姜嘉锵常带着我上船玩耍。我生怕掉进水里,紧紧抓住船沿,这时他就跳到船头,跨开两腿使劲摇晃,吓得我呼天喊地……
  我家五兄弟,大哥嘉铭,二哥嘉鍼,三哥嘉锵,我排第四,分别小他们六、五、四岁。五弟嘉锋,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小我十三岁,未入兄弟玩耍之列。
  年少时,大哥当统帅,二哥做军师,三哥主打前锋,他们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今天养金鱼、养狗、养兔子,明天到邻近果园偷柚子。过一阵子又在天井里学自行车,撞塌石条搭成的花架子,捣碎玉兰花盆,闹得戈家大院沸反盈天。
  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姐妹,我常被母亲打扮成女孩,宠爱之下未免有些娇气,大家给我取了个绰号叫“水泡”,谁轻轻碰我一下,我就扁起嘴巴哭闹不停。绰号“大块头蛮三”的嘉锵哥嫌弃我的丑相,偏要装神弄鬼整治我。一个热天的黑夜,趁母亲外出,他头上倒扣竹篾编成的酒抽(抽酒的过滤器),其上贴一条红纸当舌头,装作无常鬼,在我的蚊帐前张牙舞爪,吓得我冷汗直冒,体温骤升。打那之后,我被征服了,不敢越雷池一步。此后,他们愈加肆无忌惮,常用三张条凳围住我罚站,逼得我尿裤求援,才被大人解围,而他们老早不知“云游”到何方去了。回忆少年生活,我常打趣说自己受尽“三座大山”的压迫。
  他们不仅对兄弟如此作弄,对邻居也是“肆无忌惮”地恶作剧。
  正间对面住着一位姓洪的女士,她肥胖的脸上戴一副金丝眼镜,眉宇竖两条皱褶。哥哥们见她的丑相,给她取了个绰号叫“洪皮”。她经常对我们这一拨不安分的顽童指手画脚,站在中堂公开指责我们的行为“成什么款式,成什么体统”,这引起了兄弟们极大不满,于是采取了反击行动。在一个昏暗寂的夜晚,二哥、三哥他们轻手轻脚出动,用绳子紧绑住对面洪家的门环,然后轻轻推开门缝,再用水灌进门缝,继而发动大家一起上阵,使劲擂她家的大门。她被惊醒,赶紧起床应对,不料水漫金山,鞋被透湿,无法行动,气急败坏。第二天一大早,“洪皮”向我外公告状,大发雷霆,惹得我那年逾古稀、视力昏花、一辈子吃斋念佛的外公心急火燎,操起拐杖,房前屋后四处搜寻。此时几个“主犯”早已无影无踪,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大哥初中毕业参政,二哥赴杭州“革大”学习,各奔前程。三哥参了军,但赴杭州复检身体时不合格,回家后被保送进了温州工业学校读书。一改“蛮憨”旧貌的三哥,变成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青年,忽然懂事了起来。
  ……
                                                    
前言/序言
                                                          石惟正(天津音乐学院原院长、声乐教授)
  阅读了姜嘉镳的著作《我说胞兄姜嘉锵》,觉得这是一本内容详尽充实,很有特色的书籍。其中有从亲兄弟角度谈及的童年、家事记忆,又有姜嘉锵本人自传式的叙述,以及对姜嘉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生活和演唱特点的客观解析。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从特定的角度了解新中国文化事业中民族声乐的发展、兴盛的过程。对于广大声乐学子和声乐爱好者而言,这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会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战胜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一种是全盘西化,崇洋媚外;一种是以保护传统为名,拒绝随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在传统中注人新的活力。姜嘉锵的演唱艺术,恰恰是拒绝了两种错误倾向的正确道路。他自小到大热爱民间艺术,受各种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吸取西洋歌唱中的通畅、声区统一、强弱控制等优点,但将借鉴的优点完全用于中国歌的演唱。他深入学习戏曲、民歌,但不拘泥于戏曲、民歌的原汁原味,而是使当代作曲家谱曲的古诗词歌曲既保持了传统风格,又注入了时代气息。
  姜嘉锵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他从童年起始的各种民间音乐的熏陶,也来自他的文化根底和理工根底。文化根底给他带来对古典诗词的深度理解,理工根底则给他带来思考问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他的成就,更得益于新中国欣欣向荣的环境,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的文化方针。
  愿这本书所呈现的姜嘉锵的成长过程和艺术特点能够成为一种营养,注人人们必需的文化生活之中,和众多优秀的艺术一起,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新的繁荣。
  2024年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