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是一本研究黄河水资源与管理的著作,首先,概述了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和水资源特性,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变化及配置优化问题。其次,从水资源管理、监测与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包括构建协同路径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测度分析、门槛效应研究、交互胁迫及耦合协同路径研究,以及空间关联网络与驱动机制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路径,旨在实现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研究》既可供水资源管理人士、环境保护工作者参考,也可供对水资源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览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流域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特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章将全面概述黄河流域的概况,从位置与范围、地势与地形、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水系、土地资源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位置与范围
一、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地理单元之一,其地理位置独特且意义重大。它位于中国北方的广袤大地上,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所流经的区域。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这里开始,黄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完成了其壮阔的旅程。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这一区域覆盖了中国的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内河流域之一。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上游的高山峡谷,到中游的黄土高原,再到下游的华北平原,各种地形地貌交相辉映,构成了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气候方面,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多样,但总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流域内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差异也较为明显。上游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但雪线较高,冰雪融水成为黄河的重要水源之一;中游地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是黄河的重要灌溉区和农业生产区。这种气候差异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水土保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黄河流域的范围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它涵盖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的极少部分区域。这一庞大流域的总面积达到了约7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9%,充分显示出黄河流域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占据了流域总面积的近1/5。这里既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区域。四川省紧随其后,四川盆地和周边山区的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流域的整体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黄河流域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甘肃省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宁夏的黄河灌区,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
黄河流域的行政区划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这种跨区域的特性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协调和管理问题。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保障各区域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流域整体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是这种跨区域的特性,赋予了黄河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仅关系到流域内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流域内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黄河流域的重要性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流域内广袤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等地的高原牧区,到中游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再到下游的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在这里广泛种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流域内的畜牧业发展迅速,牛、羊等畜产品的生产有力保障了国内市场需求,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目录
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览 1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位置与范围 1
第二节 黄河流域的地势与地形 5
第三节 黄河流域的土壤与植被 8
第四节 黄河流域的气候与水系 12
第五节 黄河流域的土地资源 18
第六节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质特征 26
第二章 黄河流域河川径流与特性研究 30
第一节 黄河流域降水的时空演变规律 30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与差异分析 38
第三节 黄河径流量历史演变的规律与成因分析 49
第三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变化分析 56
第一节 黄河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56
第二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特征与驱动因素分析 61
第三节 黄河流域城镇化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探索 63
第四节 黄河流域灌溉发展的演变与地下水资源 70
第五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77
第六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9
第四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管理 83
第一节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 83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的新态势与对策 87
第三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的测度 92
第四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与优化 97
第五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评价 102
第五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及其价值 109
第一节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黄河水资源管理 109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权市场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利用 116
第三节 黄河水权转换的探索 124
第四节 黄河下游引黄供水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129
第五节 黄河水量调度问题与管理系统的建设 131
第六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监测与保护 136
第一节 多泥沙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黄河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36
第二节 黄河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中的ZigBee技术 143
第三节 氨氮在线仪在黄河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索 150
第四节 流域主体功能优化与黄河水资源再分配 155
第五节 黄河水环境保护的对策 160
第七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165
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的理论框架 165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分析 171
第三节 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研究 175
第四节 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交互胁迫及耦合协同路径研究 180
第五节 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的空间关联网络与驱动机制分析 183
第六节 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的优化路径 188
参考文献 194
试读
第一章 黄河流域概览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流域的地理、气候、水文等特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章将全面概述黄河流域的概况,从位置与范围、地势与地形、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水系、土地资源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位置与范围
一、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地理单元之一,其地理位置独特且意义重大。它位于中国北方的广袤大地上,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所流经的区域。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这里开始,黄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完成了其壮阔的旅程。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这一区域覆盖了中国的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流域面积广阔,是中国重要的内河流域之一。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上游的高山峡谷,到中游的黄土高原,再到下游的华北平原,各种地形地貌交相辉映,构成了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气候方面,黄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多样,但总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流域内南北跨度较大,气候差异也较为明显。上游地区气候寒冷,降水较少,但雪线较高,冰雪融水成为黄河的重要水源之一;中游地区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是黄河的重要灌溉区和农业生产区。这种气候差异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然而,黄河流域也面临着一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水土保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黄河流域的范围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它涵盖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市的极少部分区域。这一庞大流域的总面积达到了约79.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9%,充分显示出黄河流域在中国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青海省的黄河流域面积最大,占据了流域总面积的近1/5。这里既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键区域。四川省紧随其后,四川盆地和周边山区的生态环境对于黄河流域的整体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黄河流域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甘肃省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宁夏的黄河灌区,既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
黄河流域的行政区划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这种跨区域的特性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协调和管理问题。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保障各区域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流域整体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是这种跨区域的特性,赋予了黄河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不仅关系到流域内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流域内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黄河流域的重要性
首先,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流域内广袤的土地、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等地的高原牧区,到中游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再到下游的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格局。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在这里广泛种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流域内的畜牧业发展迅速,牛、羊等畜产品的生产有力保障了国内市场需求,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前言/序言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底蕴,孕育了华夏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探索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旨在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全面剖析,揭示其内在规律,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本书开篇即概述了黄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特征、水系分布以及土地资源状况等,为读者构建了清晰的流域背景。这些信息不仅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也帮助读者理解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特性。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分析黄河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水文站和气象站观测的蒸发量变化趋势,揭示了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同时,本书还关注了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为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面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面临的挑战,本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方面,本书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管理问题。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提高利用效率,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分析了当前水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加强水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等对策和建议。另一方面,本书也关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管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书介绍了现代科技手段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如多泥沙水质自动监测站、ZigBee技术等,并探讨了流域主体功能的优化与水资源再分配问题,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此外,本书还特别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在保护水资源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书从理论框架构建、测度分析、门槛效应研究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通过分析水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提出了推动两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不仅有助于提升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为推动黄河流域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期待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