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骗术日新月异,您的防骗知识更新了吗?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感来自提前防范。本书为您系统拆解新骗术,提供实用防范技巧,为您的财产和隐私筑起一道坚固防线。本书不是一部高深晦涩的法学专著,而是一部贴近生活、回应现实痛点的实用读本。我们以群众极容易遭遇的“套路”为切口,抽丝剥茧地剖析常见诈骗类型,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提炼出100个可复制、可传播、可落地的防范建议,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它能化作守护生活的力量,带着温度融入日常。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界定问题 
 1.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2.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哪些特征? 
 3.电信网络诈骗刑事立案标准是什么? 
 4.诈骗数额如何认定? 
 5.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诈骗数额无法查证的情况下如何处理? 
 6.拨打诈骗电话次数如何认定? 
 7.在境外针对境内居民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诈骗数额难以查证的,如何处理? 
 8.收到诈骗款项但由于“延时到账”等功能未实际取得控制,如何认定? 
 9.电信网络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如何处罚? 
 10.在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或团伙中,不同层级的人员如何把握和认定犯罪数额? 
 11.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的赃款、赃物如何处置? 
 12.在电信网络诈骗共同犯罪中,主犯和从犯是否具有相同的退赔义务? 
 13.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是否可以不起诉? 
 14.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犯罪地位明显较低、作用明显较小,仅从事辅助性工作的一些人员是否可以不作犯罪论处? 
 15.有犯罪嫌疑人在逃的案件如何办理? 
第二部分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一)网络交友类诈骗 
 16.什么是网恋诈骗? 
 17.什么是“杀猪盘”诈骗? 
 18.什么是“异国情缘”诈骗? 
 19.什么是“坦诚相待”诈骗? 
 20.什么是直播打赏诈骗? 
(二)仿冒身份类诈骗 
 21.我家人在外地,我家人的朋友来电话说我家人出了意外需要动手术,需要立马打款过去,这钱该不该打? 
 22.“领导”拉我进了群聊,并要求我给群里的“客户”转账,我应不应该听“领导”的话? 
 23.最近刚刚认识了一位领导,可以帮我解决某个手续的问题,他让我转账给他方便办事,这钱该不该给? 
 24.航空公司电话告知我所乘坐的航班取消了,需要退票,但是需要打款到航空公司的账户以认证我的账户有效,这钱该不该打? 
 25.网恋对象三天两头跟我要钱,我又爱又恨,该不该继续给他钱? 
(三)利益诱惑类诈骗 
 26.以提供积分兑换礼品服务为名,索得他人验证码后用他人手机积分兑换商城代金券,核销后用于折抵现金,该行为是否属于诈骗? 
 27.谎称有小礼物赠送,吸引受害人关注,后以购物钱等名目收取受害人钱财,是否构成诈骗? 
 28.通过在互联网发布高薪招聘工作人员的虚假广告的方式引诱他人面试,再由面试人员、招募员以高薪为诱饵,诱骗至相关医疗美容诊所接受整形手术、支付高额费用,是否构成诈骗? 
 29.以重金求子为名,引诱他人缴纳检查费、公证费等费用,是否属于诈骗? 
(四)活动类诈骗 
 30.以救助病人献爱心为由骗取被害人数额不等的捐款,是否属于诈骗? 
 31.以抖音点赞、关注等做任务获利的方式,诱导被害人转账,是否构成诈骗? 
 32.以合法筹款平台的名义为他人筹款,再以帮忙筹集治疗费先交保证金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是否属于诈骗? 
(五)提供特定服务类诈骗 
 33.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以帮助办理各项服务为由,要求受害人按照相应步骤操作转账,是否属于诈骗? 
 34.通过短信发布虚假贷款消息,以“无抵押”“无担保”“秒到账”“不查征信”等名义吸引被害人,再收取“保证金”“认证金”等款项,是否属于诈骗? 
 35.冒充银行工作人员,以办理信用卡有优惠活动为名,要求被害人支付酬金,是否属于诈骗? 
 36.宣称可以帮忙办理汽车违章扣分事项,但要求受害人先缴手续费定金,是否属于诈骗? 
 37.行为人通过发布虚假上门卖淫服务信息,以付服务费、体检押金、无第三者押金、道具费等为由向被害人收取钱财,是否属于诈骗? 
(六)虚构险情类诈骗 
 38.以虚构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进行手术,该行为是否属于诈骗? 
 39.虚构受害者亲友被绑架,如要解救人质需立即打款到指定账户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 
 40.以假装生病为由,谎称急需用钱救治,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 
 41.以患有严重疾病为由,发布爱心捐款,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 
 42.以包裹内被查出毒品为由,要求被害人将钱转到安全账户以便公正调查,是否属于诈骗? 
 43.犯罪分子收集公职人员照片,使用电脑合成淫秽图片,并附上收款账号邮寄给受害人进行威胁恐吓,是否属于诈骗? 
(七)虚假服务、交易类诈骗 
 44.犯罪分子在购物网站发布虚假的商品销售链接,以低价等各种优惠为诱饵引诱客户进入虚假购物网页购买商品,是否属于诈骗? 
 45.网络上的“代考驾照”“交钱包过”“买驾驶证”,是否为诈骗? 
 46.声称通过“找关系”能调查他人信息、追回债款,是否为诈骗? 
 47.网络平台通知中大奖,却要求充值返利,支付邮费、保
                                                    
前言/序言
                                                        序 
“网密如罗,鱼龙混杂;声息相通,真假难辨。”这十六字恰是当下数字社会最鲜活的注脚。当数据洪流冲决传统边界,当算法黑箱藏起魑魅魍魉,新型犯罪便趁势而起,渐成汹涌之势。它们披着创新的外衣,藏在代码的褶皱里,在人们耽于技术红利的松弛瞬间,悄然破防。诚如唐人张说所言:“世路无常,防意如城。”面对技术之利所引发的新型犯罪浪潮,唯有筑牢心中防线,方能不为所乘,不被所害。 
在这个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光纤与电波织就了一张无远弗届的信息巨网,既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也在悄然重构着人类的生存样态。然而,技术的双刃剑从未如此锋利地昭示其两面性——当算法的便捷渗透到生活肌理,当数据的流动激活了万物互联,那些潜藏在代码深处的阴影也随之滋生。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指数级蔓延,手法翻新之快、伪装技巧之高、危害后果之重,远超以往任何传统犯罪形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法律与治理难题。 
兰台律师事务所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法治服务社会、专业创造价值”为使命,始终深耕刑事法律领域,在重大疑难案件攻坚破局中锤炼实战能力,在企业刑事风险防范体系的搭建完善中沉淀专业智慧,在个人法律风险的前瞻防控中积累深厚经验。我们深知,身为刑事法律人,肩上的责任远不止于个案辩护中的据理力争,更肩负着法治精神热忱传播者、社会秩序忠实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我所刑事法律事务部应法律出版社之邀,组织多位经验丰富的执业律师和一线办案专家,历时数月,倾心编撰完成本书《防范电信网络诈骗100招》。本书不是一部高深晦涩的法学专著,而是一部贴近生活、回应现实痛点的实用读本。我们以群众最容易遭遇的“套路”为切口,抽丝剥茧地剖析常见诈骗类型,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提炼出100个可复制、可传播、可落地的防范建议,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它能化作守护生活的力量,带着温度融入日常——这既是兰台人编撰此书的初心,也是我们践行“法治服务社会”使命的又一举措。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问:如何让法律知识不止步于纸面?如何让公民在面对诈骗时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如何让法律成为每一个普通人自我保护的工具?本书的100招,正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探索。它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汇编,更不是法律术语的生硬堆砌,而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普法转化,是一份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书。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全民战。司法机关的依法严惩,是遏制犯罪的最后防线;全民法治意识的提升,才是筑牢社会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我们衷心希望,《防范电信网络诈骗100招》不仅走进读者的书架,更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与行为习惯中,真正发挥“教一人、防一家、带一片”的防护效果。 
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在平凡生活中为家人筑牢安全屏障,为社会守护信任基石的你我他。愿这本书能成为大家手中的一束光,照亮数字生活的暗角。兰台人愿与全社会一道,为构建更清朗的网络空间、更安全的生活环境、更可信的数字生态,倾注专业之力,贡献赤诚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