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是元末明初最重要的画家、诗人。《倪瓚书画编年考录》收录倪瓒书画作品700多件(为原件、刻帖以及图录、著录作品),其中图录、刻帖作品300多件(套),录图600多张。本书按编年的方式,将倪瓒的传世书画,包括真迹、作伪,题跋、书法、刻帖等,录下这些作品的题跋、著录、图录、品评。作者通过按语的方式予以一些考证。是目前已知倪瓚书画作品收录最多最详实的基础资料性著作。
目录
                                                        纪年部分 1
1301年(元大德五年 辛丑)1岁 3
1311年(元至大四年 辛亥)11岁 3
1316年(元延祐三年 丙辰)l6岁 3
1320年(元延祐七年 庚申)20岁 3
1321年(元至治元年 辛酉)21岁 3
1323年(元至治三年 癸亥)23岁 3
1328年(元致和元年 天顺元年 天历元年 戊辰)28岁 4
1329年(元天历二年 己巳)29岁 4
1330年(元至顺元年 庚午)30岁 5
1331年(元至顺二年 辛未)31岁 5
1332年(元至顺三年 壬申)32岁 5
1335年(元元统三年 至元元年 乙亥)35岁 6
1336年(元至元二年 丙子)36岁 6
1337年(元至元三年 丁丑)37岁 8
1338年(元至元四年 戊寅)38岁 8
1339年(元至元五年 己卯)39岁 10
1340年(元至元六年 庚辰)40岁 14
1341年(元至正元年 辛巳)41岁 14
1342年(元至正二年 壬午)42岁 18
1343年(元至正三年 癸未)43岁 25
1344年(元至正四年 甲申)44岁 33
1345年(元至正五年 乙酉)45岁 39
1346年(元至正六年 丙戌)46岁 47
1347年(元至正七年 丁亥)47岁 48
1348年(元至正八年 戊子)48岁 50
1349年(元至正九年 己丑)49岁 51
1350年(元至正十年 庚寅)50岁 56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 辛卯)51岁 67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 壬辰)52岁 72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 癸巳)53岁 78
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 甲午)54岁 82
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 乙未)55岁 92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 丙申)56岁 99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 丁酉)57岁 100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 戊戌)58岁 104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 己亥)59岁 106
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 庚子)60岁 112
1361年(元至正二十一年 辛丑丑)61岁 124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 壬寅)62岁 142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 癸卯)63岁 194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 甲辰)64岁 237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乙已)65岁 264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丙午)66岁 290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丁末)67岁 293
1368年(明洪武元年 戊申)68岁 295
1369年(明洪武二年 己酉)69岁 316
1370年(明洪武三年 庚戌)70岁 331
1371年(明洪武四年 辛亥)71岁 334
1372年(明洪武五年 壬子)72岁 378
1373年(明洪武六年 癸丑)73岁 434
1374年(明洪武七年 甲寅)74岁 455
1375年(明洪武八年 乙卯)卒后一年 468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 庚申)卒后六年 469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 辛酉)卒后七年 469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 辛未)卒后十七年 470
无纪年部分 471
附录 681
附录一 683
附录二 694
附录三 697
附录四 699
附录五 710
附录六 717
后记 728
                                                    
前言/序言
                                                          序一
  我与赵洪军先生素昧平生,大约在2022年,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是编撰了一本《倪瓒书画编年考录》,想听听我的意见。由于疫情,直到2023年12月,他从南京来崇明见我,路上花了六七个小时,可见心诚。
  赵洪军用了十余年时间编撰此书,花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精力,终于完成并被上海书画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可见该书的价值已被认可。
  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倪瓒。我是搞理论研究的,知道资料对研究的重要性。当时能见到的参考资料极少,且大多没有什么价值。较有深度的著作,除了容庚《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及少量论文外,几乎没有什么资料。当时能见到的图版,仅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的《倪瓒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一种,收录倪瓒画作四十六件。其中的一件还是倪瓒与王绎合作的《杨竹西小像》。不过,这四十六件作品基本都是倪瓒真迹。之后,我也见过一些倪瓒的作品,大多是印刷品上的图版。我看到真迹实物的不过五十多件,不到六十件。而赵洪军本书所录数量就十分众多,他所下功夫可见一斑。
  赵洪军《倪瓒书画编年考录》有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亮点:
  一是收录的倪瓒书画作品共有三百十三件,包括书法的刻帖。他收录的标准是:“收录能见到的并传承有绪的,且在海内外公私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机物、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的作品及部分著录的作品。”这说明,他在收录前已做足了功课,作了初步的真伪判断。
  理解倪瓒的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的权威博物馆收藏有倪瓒的画,但西方人不理解;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也不理解倪瓒的画。因为倪瓒的画是他对生命的体认、对天地宇宙体验的迹化,是他自由生命的表达,所以具有无可穷尽的意境。他的逸笔草草,他的用笔、章法都是他个人选择的生命图式,别人无法模仿。所以,本书承载了倪瓒创作时最重要的原始信息,每一根线条的长短、粗细、运动方式都暗示着生命律动的形式,多幅画的图式,从构图到章法安排都是对天地万物的体验,所以图录的真实性决定了读者观看到的是不是真正的倪瓒。
  由于一般人见不到倪瓒的画作、书作,所以本书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展现了倪瓒作品的艺术真实,让人们看见真正的倪瓒。因此,艺术价值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
  二是这本书具有丰赡的资料性,为研究倪瓒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赵洪军整理资料的工作十分细致、严谨。如韩愈所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为了收集一张海外图版,他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回来,结果并没有什么价值。他说:“每幅作品按名称、材质、尺寸、藏地、图录、著录、题跋、印章、品评、展览、鉴赏、按语等栏目设置。”这说明,他将画作与书作的相关资料一应俱全地收录在此书中。这是何等的辛苦劳作才结出的硕果。所以,一切研究倪瓒的学人都可以放心地引用这些资料,从而做出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美术全集》中收录的倪瓒会画是真迹,可惜未有详细的考释。1992年出版的《倪瓒画集》收录作品有四十六件,可惜画面上的文字均无释文,题跋等有价值的信息均未著录。《中国书法全集》只收录倪瓒书法墨迹,虽有较好的考释,但数量太少,以至于看不到倪瓒的书法全貌。这样对倪瓒书法作精准的分析判断就很困难。现在召开的许多关于倪瓒的书画研讨会,会议论文大多泛泛而谈,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就在发表什么“主见”,岂非咄咄怪事?当我第一次见到赵洪军的原稿时,就为他的治学精神感动。如果三十年前我就见这样到这样资料丰赡的书,一定欣喜若狂。
  第三个亮点就是赵洪军的这本书具有相当的学术性。这里的“学术性”指各种题跋的学术性。题跋是观画者对倪瓒绘画特色、技法、意境的判断、评论,每个人的见解不一,与每个人观画的切入点和个人的学养有关。从这些资料中,可见出当时的学术动态与学术水准。此外,也有赵洪军本人评画的观点。他不仅是一位倪瓒作品资料的收集者与整理者,同时也是一位有个人见解和观点的学者。这就有点看头了。他是拥有全面的资料的学人,自然应该在整理中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一点,既是本书的特色,也是见出他本人学养和见识高下的一个视角。显然,他的资料收集既有选择性,又能对名家的观点作出个人的适当评价。这样,这本书就有一定的学术深度,而不仅仅是一本资料集。
  现在对倪瓒绘画、书法作品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几种有学术深度的专著,一般的研究论文水平很低。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看不到倪瓒的图录和墨迹。真佛未见,谈佛论经就很空洞了。所以感谢赵洪军先生为绘画、书法界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为研究倪瓒提供了充分而翔实的依据,从而打开了倪瓒研究的新窗户。因此,《倪瓒书画编年考录》必以其艺术性、资料的丰赡性、学术性而增强其收藏价值。
  楚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