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理论与应用研究》聚焦于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旨在解决数字经济时代下知识、数据与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作者基于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及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系统探讨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核算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书中首先梳理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国际发展历程与挑战,重点分析了R&D、软件及数据资产等知识产权产品的测度难点。通过对R&D资本的平均服务寿命、测度理论框架、数据收集与价格指数构建的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R&D资本测度的创新方法,并结合实证分析,模拟了R&D资本存量、消耗及服务量指数。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软件资本的双重功能及其测度方法,首次构建了软件资本的统计核算体系。
在数据资产方面,《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理论与应用研究》从数据价值链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数据资产的经济所有权、测度条件及其对GDP核算的影响。通过构建数据资产的理论架构,模拟了基于劳动成本视角的数据资本存量测算,并从行业视角估算数据产品的总产出,为数据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重要参考。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理论与应用研究》不仅总结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研究发现,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及政策建议,强调通过微观企业独立核算、部门协同联动等措施,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核算体系。研究成果既符合国际规范,又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概论
第一节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历程
近年来,知识产权产品(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IPPs)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各国对全面、一致且可比的知识产权产品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自从2008年版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2008)(秘书处间国民账户工作组,Intersecret-ariat Working Group on National Accounts,ISWGNA,2008)建议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化核算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开始采用SNA2008的建议开展核算,然而,由于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部分国家认为推行这一做法为时尚早。比如,仅美国、英国等国家对软件进行了分类统计核算,仅澳大利亚发布了文学娱乐的统计结果,但尚无国家发布数据库的核算结果。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将各类别知识产权产品全部进行资本化核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知识产权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唯一性(或独特性)、可复制性、非实物磨损性、自产自用性和低复制成本性。这些特征导致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GFCF)时,难以准确区分其与中间消耗的界限,例如在复制品与复制权的处理、存货是否纳入统计、计价原则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挑战。欧盟统计局(Eurostat)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2012年成立了土地和其他非金融资产工作组,研究各类非金融资产统计测度问题。在完成土地汇编研究工作后,工作组的任务在2017年下半年被授权转向编制知识产权产品的测度指南,并且主要侧重于三类知识产权产品: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工作组通过梳理各国采用的方法,评估其实践与国际标准建议的相符性,特别是与《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手册》(Handbook on DerivingCapital 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OECD,2010)和2015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Frascati Manual,OECD,2015)的差距,并深入探讨常见的调查问题,确定了最佳实践方案。
我国在2016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CSNA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中首次将R&D资本化核算,经过试行和经验总结,逐步调整科技统计调查制度。该制度中的概念完全沿用2015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的建议,首次将人文社科领域的R&D包含在内,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概念一致的R&D统计测度标准。但在软件、数据库及数据资产的统计测度方面,中国与国际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并总结知识产权产品核算的国际经验,对推动中国经济统计体系完善、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对R&D资本统计测度的探索
从1963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首次确立R&D统计规范,到2008年SNA2008正式将R&D纳入资本范围进行核算,历时45年。部分观点认为这仅是核算方法的调整,却显著低估了R&D活动的经济价值及其测度工作的复杂性。
R&D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索过程,其最终成果会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弗拉斯卡蒂手册》(2015)认为R&D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创新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可转让性和可再生性等。从类型上看,R&D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类。。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研发活动既表现出共性(如知识创新导向),又因行业属性、企业类型等因素表现出差异性。
R&D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可以衍生出许多综合性指标。例如,政府在国际比较中使用的R&D强度指标,以及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测算的R&D资本存量指标等。
在R&D活动中,投入规模和产出效益同等重要。R&D资本化核算的核心要义在于不仅要关注R&D投入(包括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更要重视R&D作为固定资本形成的投资属性。然而,不同于购置设备、筑路建桥这样的物质投资活动,R&D活动的成果是获得新知识,而知识是无形的,常见的发明专利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还有相当多的知识并不申请专利,而是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诀窍和技术秘密。这就为R&D产出测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国民账户体系中,对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整核算需要同时获取价格和物量数据,二者共同合成价值量指标。农业生产得到的农产品或制造业制造的工业品都是要出售的,都有交易市场,因此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很容易获得,但R&D则不然。大多数企业开展R&D活动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如同购置新型生产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一样,开展R&D活动的目的也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只不过该技术的获得途径是自行开发,而新型生产工具是从外部购得。由于这类以自身最终使用为目的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概论 3
第一节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历程 3
第二节 对R&D资本统计测度的探索 4
第三节 对软件资本统计测度的探索 5
第四节 对数据资产统计测度的探索 6
第二篇 R&D资本测度
第二章 R&D资本平均服务寿命 13
第一节 中国关于R&D的研究回顾 13
第二节 R&D资本服务寿命的概念与国际研究经验 15
第三节 基于有效专利的R&D平均服务寿命估计方法 18
第三章 R&D资本测度理论框架 22
第一节 R&D资本化核算的范围和微观数据基础 22
第二节 R&D资本的两种功能与测度指标体系 23
第三节 R&D资本测度的技术方法 26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R&D价格指数构建 32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第二节 R&D价格指数的构建 34
第五章 R&D资本测度结果分析 41
第一节 R&D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41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净额 44
第三节 R&D固定资本消耗 52
第四节 R&D生产性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量指数 55
第三篇 软件资本测度 64
第六章 软件相关的文献研究 64
第一节 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对软件测度的研究 64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ICT资本测度的研究 65
第七章 软件的统计范围及其双重功能测度指标体系 68
第一节 软件的概念 68
第二节 软件固定资本形成的核算范围 69
第三节 软件资本的双重功能 70
第八章 软件资本的测度方法 73
第一节 软件资本测度的基础函数模拟 73
第二节 购置类软件资本的测度方法 76
第三节 自产自用类软件资本的测度方法 79
第九章 软件资本测度结果分析 82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软件价格指数 82
第二节 软件资本存量净额测算结果与分析 83
第三节 软件资本服务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86
第四节 软件资本存量动态变化过程及静态结构分析 88
第四篇 数据资产统计测度
第十章 数据、数据库和数据资产相关的研究综述 91
第一节 数据的概念、特征与分类研究 91
第二节 数据产品的概念与分类研究 96
第三节 数据资产的概念与特征研究 97
第四节 数据资产测算的方法研究 100
第十一章 数据的相关概念界定 107
第一节 数据基础概论 107
第二节 数据的经济所有权 110
第三节 数据价值链 115
第四节 数据生产活动 118
第五节 数据产品 125
第六节 数据资产的界定 129
第十二章 数据资产测算条件与宏观经济效应 131
第一节 数据资产测算条件 131
第二节 数据资产对GDP核算的影响 133
第十三章 数据资产测算的理论架构 144
第一节 数据资产测算的方法 144
第二节 数据资产纳人生产资产核算的影响研究 147
第十四章 数据资产测算结果与分析 150
第一节 基于劳动成本视角的测算 150
第二节 数据产业与数据价值初判 162
第三节 行业视角下的数据产品总产出估算 168
第四节 基于行业视角的数据资本存量测算 177
第五篇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十五章 中国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算的研究发现与展望 181
第一节 基本结论 181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84
第三节 政策建议 186
附录 187
参考文献 200
试读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概论
第一节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的历程
近年来,知识产权产品(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IPPs)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各国对全面、一致且可比的知识产权产品数据的需求日益迫切。自从2008年版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2008)(秘书处间国民账户工作组,Intersecret-ariat Working Group on National Accounts,ISWGNA,2008)建议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化核算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开始采用SNA2008的建议开展核算,然而,由于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部分国家认为推行这一做法为时尚早。比如,仅美国、英国等国家对软件进行了分类统计核算,仅澳大利亚发布了文学娱乐的统计结果,但尚无国家发布数据库的核算结果。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将各类别知识产权产品全部进行资本化核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知识产权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唯一性(或独特性)、可复制性、非实物磨损性、自产自用性和低复制成本性。这些特征导致在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ross Fixed Capital Formation,GFCF)时,难以准确区分其与中间消耗的界限,例如在复制品与复制权的处理、存货是否纳入统计、计价原则的选择等方面均存在挑战。欧盟统计局(Eurostat)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2012年成立了土地和其他非金融资产工作组,研究各类非金融资产统计测度问题。在完成土地汇编研究工作后,工作组的任务在2017年下半年被授权转向编制知识产权产品的测度指南,并且主要侧重于三类知识产权产品: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工作组通过梳理各国采用的方法,评估其实践与国际标准建议的相符性,特别是与《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测度手册》(Handbook on DerivingCapital Meas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OECD,2010)和2015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Frascati Manual,OECD,2015)的差距,并深入探讨常见的调查问题,确定了最佳实践方案。
我国在2016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CSNA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中首次将R&D资本化核算,经过试行和经验总结,逐步调整科技统计调查制度。该制度中的概念完全沿用2015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的建议,首次将人文社科领域的R&D包含在内,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概念一致的R&D统计测度标准。但在软件、数据库及数据资产的统计测度方面,中国与国际标准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国际比较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并总结知识产权产品核算的国际经验,对推动中国经济统计体系完善、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对R&D资本统计测度的探索
从1963年版《弗拉斯卡蒂手册》首次确立R&D统计规范,到2008年SNA2008正式将R&D纳入资本范围进行核算,历时45年。部分观点认为这仅是核算方法的调整,却显著低估了R&D活动的经济价值及其测度工作的复杂性。
R&D是一个系统性的探索过程,其最终成果会增加全社会的知识存量。《弗拉斯卡蒂手册》(2015)认为R&D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创新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系统性、可转让性和可再生性等。从类型上看,R&D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类。。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研发活动既表现出共性(如知识创新导向),又因行业属性、企业类型等因素表现出差异性。
R&D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可以衍生出许多综合性指标。例如,政府在国际比较中使用的R&D强度指标,以及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测算的R&D资本存量指标等。
在R&D活动中,投入规模和产出效益同等重要。R&D资本化核算的核心要义在于不仅要关注R&D投入(包括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更要重视R&D作为固定资本形成的投资属性。然而,不同于购置设备、筑路建桥这样的物质投资活动,R&D活动的成果是获得新知识,而知识是无形的,常见的发明专利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还有相当多的知识并不申请专利,而是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诀窍和技术秘密。这就为R&D产出测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国民账户体系中,对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整核算需要同时获取价格和物量数据,二者共同合成价值量指标。农业生产得到的农产品或制造业制造的工业品都是要出售的,都有交易市场,因此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很容易获得,但R&D则不然。大多数企业开展R&D活动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如同购置新型生产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一样,开展R&D活动的目的也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只不过该技术的获得途径是自行开发,而新型生产工具是从外部购得。由于这类以自身最终使用为目的
前言/序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知识、数据与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产品(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IPPs)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微观企业的竞争力上,更在宏观层面深刻影响着国家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然而,如何科学测度知识产权产品的经济价值,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统计核算体系,仍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书的撰写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
自2008年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2008)将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软件、数据库等知识产权产品纳入资本核算以来,国际社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欧盟(EuropeanUnion,EU)等机构通过制定手册、推动改革等措施,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然而,知识产权产品的无形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核算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尽管《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已迈出了重要一步,将R&D等纳入资本核算,但在核算范围、方法的完善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整合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书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国际标准为参照,系统梳理了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核算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我们不仅关注R&D、软件等传统知识产权产品的测度方法,还聚焦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尝试构建数据资产的统计核算体系。通过实证分析,本书模拟了R&D和软件资本的役龄一效率函数、役龄-价格函数及折旧率函数,并首次在统一框架下估算了全国及各地区、各行业的资本存量。此外,本书还从数据价值链的角度探讨了将数据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可行路径及其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吸收了国际前沿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创新性拓展。在实践应用方面,我们与国家统计局、科技主管部门及企业密切合作,力求使研究成果既符合国际规范,又能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提出的“推进微观企业按项目独立核算”“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等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统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核算不仅是一个统计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创新战略实施和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议题。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知识产权产品资本核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杨诗淳、李倩倩、乐冠岚参与了书稿的创作工作,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朱发仓 何德艳 石秋乐
2025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