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质量管理传奇:全球顶尖大师的质量思想和方法论》是一部系统梳理质量管理发展史的著作,展现了20世纪质量管理领域的群星璀璨。作者通过回顾质量管理的演进历程,深入剖析了质量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现代商业世界的深远影响。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到现代智能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社会经济背景紧密相连。书中详细介绍了质量管理领域的多位重量级大师,包括泰勒、休哈特、戴明、朱兰、克劳士比、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他们不仅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质量管理理论,还为质量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和工具。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精益化阶段以及质量整合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也在不断演进。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休哈特的控制图开启了统计质量控制的先河,而戴明和朱兰则推动了日本和美国的质量管理革命。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质量大师的个人特质和贡献。他们不仅是理论的创新者,更是实践的引领者。通过他们的努力,质量管理从一门技术科学逐渐演变为一门系统性的管理哲学,影响了全球企业的运营模式。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质量管理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质量管理进入了智能管理的新阶段,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全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质量管理理论的全景图,还通过质量大师的成长经历和思想精髓,启发读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质量从业者,还是对质量管理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实用的指导。 
  总之,《质量管理传奇:全球顶尖大师的质量思想和方法论》是一部兼具历史回顾与实践指导的佳作,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质量管理世界的大门。
                                                    
精彩书摘
                                                          第1章 闪耀:质量管理的天空
  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武器。(The 20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productivity.The 21 st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quality.Qualit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 for the peaceful occupation of the market.)
  ——质量管理首席建筑师约瑟夫.莫斯.朱兰(Joseph Mosse Juran)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英雄创造历史,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20世纪的质量管理天空,群星闪耀,璀璨夺目。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日本制造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戴明和朱兰等人的访问是日本质量管理活动的转折点从过去只关注工厂内技术问题的解决转为关注整个公司的管理。正是日本的质量危机,造就了以石川馨、田口玄一、新乡重夫、赤尾洋二、狩野纪昭、水野滋、近藤良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日式质量大师。同样,美国历史上的多次质量变革造就了如泰勒、休哈特、戴明、朱兰、费根堡姆、克劳士比、谢宁、哈林顿等重量级质量大师。
  一个人要成为大师,必须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著述丰硕,还要能够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必须是一个学派的统领,拥有众多的拥戴者;在道德、品行方面也堪为世人之楷模,足为后辈师表;而且还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为众人所景仰。
  质量大师也应该具备以上特质,即提出过对质量管理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概念和方法,并对商业世界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质量大师的产生背景
  质量管理发展史上,有几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其中特殊的世界情境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质量大师。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期(1918-1931年)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A.费希尔(RonaldA.Fisher)提出了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等理论,为数理统计学应用于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1924年5月16日,休哈特领导的贝尔实验室“过程控制”研究小组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中,将质量管理推入新发展阶段,休哈特成为统计质量控制的先驱。
  1925年,西方电气公司检验部门]的一些人员被派到贝尔实验室,以保障和改进质量。1928年,贝尔实验室的哈罗德·道奇和哈利·罗米格领导的“产品控制”研究小组开发了统计抽样检验技术,也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1931年,休哈特发表了经典著作《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休哈特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界及工业产品中的所有事物都会发生变异,他主张用控制图、直方图来观测数据。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1-1945年)
  “二战”的残酷性空前绝后,这场战争中的物资消耗量巨大,而物资供应依赖于高效有序的生产体系。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凭借着“世界兵工厂”的地位,在提供战争物资的同时,奠定了自己战后制造霸主的地位,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质量管理专家。随着需求的复苏,这批专家开始登上质量管理的舞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兰、戴明与谢宁等。
  3)日本被占领和复兴时期(1945-1960年)
  日本战败后,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为首的盟军占领了日本,对日本实施了广泛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造。经历初期的混乱后(1945-1952年),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采用了美国专家带来的质量管理方法,吸收了美国专家的质量管理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发展。这一时期,日本涌现出了众多质量管理专家以及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管理方法。其中,代表人物是石川馨、田口玄一、新乡重夫等。朱兰在他的文章里强调,日本的经济实力与日本专家的能力并非像大家以为的那样孱弱。相反,美国人更多地扮演经验交换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毕竟战后百废待兴,日本专家需要的是机会。
  ……
                                                    
目录
                                                        第1章 闪耀:质量管理的天空 001
质量大师的产生背景 001
质量大师的遴选方法 003
质量大师的初识 007
第2章 泰勒:现代质量管理的萌芽 012
从哈佛大学辍学 012
研究“磨洋工”问题 013
开展搬运生铁试验和铁锹试验 013
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 015
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017
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021
泰勒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023
泰勒代表作 024
第3章 休哈特:第一张控制图诞生于霍桑 025
进入西方电气公司 025
创造第一张控制图 026
出版《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 028
休哈特循环 029
休哈特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030
休哈特代表作 032
第4章 戴明:在东西两个世界推动质量革命 033
到西方电气公司实习 033
在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推广统计技术 034
给日本带去了统计质量控制 036
日本设立戴明奖 038
“戴明循环”的形成和发展 040
美国出现“戴明热” 043
戴明的管理转型 045
戴明管理十四要点 046
戴明渊博知识系统 050
戴明红珠实验 053
戴明漏斗实验 055
戴明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057
戴明代表作 058
第5章 朱兰:让质量管理成为一门学科 059
贫穷家庭的孩子早成器 060
发现检验是不可靠的 061
参与贝尔实验室的检验创新活动 063
应对经济大萧条 066
“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原则 067
在政府部门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069
成为“自由职业者” 070
给日本带去了质量管理 071
创立朱兰研究院 074
《朱兰质量手册》问世 076
朱兰与戴明理念的比较 086
朱兰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086
朱兰代表作 088
第6章 谢宁:与零件对话 089
发明汉密尔顿“群组图” 090
创立谢宁咨询公司 091
谢宁红X方法与朱兰的关系 092
谢宁测量系统分析 093
谢宁复杂问题解决Y2X策略 094
谢宁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097
谢宁可靠性系统 104
谢宁DOE与传统DOE比较 105
谢宁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07
谢宁代表作 108
第7章 费根堡姆:从统计技术到全面质量管理 109
进入通用电气公司 110
提出全面质量管理 110
从TQC到TQM 112
提出质量成本概念 113
质量改进三步骤 115
创建国际质量科学院 116
质量与创新管理 116
费根堡姆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17
费根堡姆代表作 118
第8章 克劳士比:第一次就做对 119
从医的背景 119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 120
质量产生的系统是预防 121
工作的执行标准就是零缺陷 122
零缺陷理念的推广 124
组建质量委员会 126
成为大公司质量副总裁 128
《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激起千层浪 130
成为一名企业家 133
《质量无泪——免于困扰的管理艺术》再领风骚 135
成为质量管理方面畅销书作家 138
克劳士比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39
克劳士比代表作 141
第9章 新乡重夫:通过防错实现零缺陷质量控制 142
发展JIT系统 142
开发快速换模法 144
开发防错系统 146
发展零缺陷质量控制 148
新乡方法被引进到西方 150
美国设立新乡奖 151
新乡重夫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52
新乡重夫代表作 153
第10章 石川馨:日本质量战略的制定者 154
与质量管理结缘 154
成为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的志愿者 155
推动日本全公司质量管理 157
倡导日本质量圈活动 159
重新定义PDCA循环 161
总结质量七工具 162
领导日本标准化活动 164
出版《日本的质量管理》 164
石川馨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70
石川馨代表作 171
第11章 田口玄一:质量仅仅符合要求是不够的 172
对统计技术产生兴趣 173
认识费希尔和休哈特 173
持续完善《试验设计》 174
田口方法走出日本 174
提出田口损失函数 175
推出田口稳健设计 178
田口玄一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82
田口玄一代表作 182
第12章 赤尾洋二:从质量功能展开到方针管理 183
创建质量功能展开 184
总结方针管理 191
赤尾洋二获得的认可和荣誉 194
赤尾洋二代表作 195
第13章 狩野纪昭:进入魅力质量竞争
                                                    
试读
                                                          第1章 闪耀:质量管理的天空
  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是和平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武器。(The 20th century was the century of productivity.The 21 st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quality.Qualit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eapon for the peaceful occupation of the market.)
  ——质量管理首席建筑师约瑟夫.莫斯.朱兰(Joseph Mosse Juran)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英雄创造历史,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20世纪的质量管理天空,群星闪耀,璀璨夺目。
  “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日本制造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戴明和朱兰等人的访问是日本质量管理活动的转折点从过去只关注工厂内技术问题的解决转为关注整个公司的管理。正是日本的质量危机,造就了以石川馨、田口玄一、新乡重夫、赤尾洋二、狩野纪昭、水野滋、近藤良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日式质量大师。同样,美国历史上的多次质量变革造就了如泰勒、休哈特、戴明、朱兰、费根堡姆、克劳士比、谢宁、哈林顿等重量级质量大师。
  一个人要成为大师,必须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著述丰硕,还要能够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必须是一个学派的统领,拥有众多的拥戴者;在道德、品行方面也堪为世人之楷模,足为后辈师表;而且还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为众人所景仰。
  质量大师也应该具备以上特质,即提出过对质量管理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概念和方法,并对商业世界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质量大师的产生背景
  质量管理发展史上,有几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其中特殊的世界情境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质量大师。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期(1918-1931年)
  20世纪20年代,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A.费希尔(RonaldA.Fisher)提出了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等理论,为数理统计学应用于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1924年5月16日,休哈特领导的贝尔实验室“过程控制”研究小组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中,将质量管理推入新发展阶段,休哈特成为统计质量控制的先驱。
  1925年,西方电气公司检验部门]的一些人员被派到贝尔实验室,以保障和改进质量。1928年,贝尔实验室的哈罗德·道奇和哈利·罗米格领导的“产品控制”研究小组开发了统计抽样检验技术,也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1931年,休哈特发表了经典著作《产品制造质量的经济控制》(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休哈特在研究中发现,自然界及工业产品中的所有事物都会发生变异,他主张用控制图、直方图来观测数据。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1-1945年)
  “二战”的残酷性空前绝后,这场战争中的物资消耗量巨大,而物资供应依赖于高效有序的生产体系。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凭借着“世界兵工厂”的地位,在提供战争物资的同时,奠定了自己战后制造霸主的地位,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质量管理专家。随着需求的复苏,这批专家开始登上质量管理的舞台,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兰、戴明与谢宁等。
  3)日本被占领和复兴时期(1945-1960年)
  日本战败后,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为首的盟军占领了日本,对日本实施了广泛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造。经历初期的混乱后(1945-1952年),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采用了美国专家带来的质量管理方法,吸收了美国专家的质量管理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发展。这一时期,日本涌现出了众多质量管理专家以及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质量管理方法。其中,代表人物是石川馨、田口玄一、新乡重夫等。朱兰在他的文章里强调,日本的经济实力与日本专家的能力并非像大家以为的那样孱弱。相反,美国人更多地扮演经验交换者与协助者的角色,毕竟战后百废待兴,日本专家需要的是机会。
  ……
                                                    
前言/序言
                                                          现代质量管理的历史不算很长,如果从1911年泰勒正式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开始计算,那么到现在也不过是114年。笔者曾在2011年写了一篇纪念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100周年的文章,以示敬意。
  纵观整个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其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关键演进阶段:一是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福特流水线生产为标志,通过专业检验人员实施事后质量把关;二是统计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休哈特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提出控制图理论;三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戴明、朱兰等质量大师将统计方法推广至日本,石川馨等学者提出QC七工具和全员参与概念,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全公司质量管理(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CWQC)体系,而后,美国学者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整合费根堡姆的TQM理论,形成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质量精益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摩托罗拉创立六西格玛管理法,通过DMAIC[define(定义)、measure(测量)、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和control(控制)]改进流程,且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框架建立,推动作为TQM衍生品的卓越绩效模式的全球化发展;五是质量整合创新阶段(21世纪至今),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融合为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推动质量管理实现质的飞跃,形成智能质量管理新形式。
  这几个阶段的质量管理都与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比如,泰勒制是基于当时资本家和工人严重对立关系产生的;统计质量控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方的推动下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则是戴明、朱兰等人旨在撕掉日本制造等同于劣质产品的标签,在日本企业中推行并完善的;六西格玛和卓越绩效模式则是美国企业界在对质量危机进行反思后所产生的;智能质量管理则是质量管理在经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后的一种高级形式。相应地,在质量管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涌现了很多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大师。这些质量大师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质量管理思维方式,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戴明和朱兰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戴明和朱兰的访问是日本质量管理历史的转折点:从过去只关注工厂内技术问题的解决转为关注整个公司的管理。正是日本“二战”后的质量危机,造就了以石川馨、田口玄一、新乡重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日式质量大师。正是这些质量大师,让“日本制造”从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转变为世界优质产品的标志。
  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产品以“横扫”之势进入全球市场,对美国构成了巨大威胁。这一威胁直接引发了美国80年代的质量革命,这才使戴明、朱兰、费根堡姆、克劳士比等人有了用武之地,这才推动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美式TQM、六西格玛、卓越绩效模式等革命性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的诞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顾客购买产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并且能够多方比较,市场竞争加剧。同时,顾客更加注重购物的体验,“体验经济”成为大家一致认可的新经济类型。企业只有更好地挖掘顾客潜在需求,并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赤尾洋二的质量功能展开、狩野纪昭的魅力质量理论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20世纪的质量管理天空,群星闪耀,格外耀眼。回顾质量管理的历史,了解那些质量大师的质量管理生涯和吸收其质量管理思想精华,无疑会让我们对质量管理哲学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思考,同时收获日常的质量管理实践方面的指导。
  质量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技术性的管理哲学。它涉及人的意识、系统性思考、逻辑思维、各种方法论和具体工具的应用。面对繁多的质量管理的模式、方法论和工具,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甚至怀疑它们是否真的有效。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或者说,每个企业的行业背景、发展阶段和产品特点不同,适用的方法也会有所区别。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
  因此,认识这些质量大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质量管理思想形成过程,理解他们的质量管理思想精髓,不失为一种找寻适合自己企业质量管理之路的好方法。但现实的情况是,质量大师们的著作何其多!据粗略计算,朱兰出版过30多本著作,克劳士比15本,石川馨17本,哈林顿超35本。除非是专门研究质量大师的学者,一般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研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