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企业低碳水平研究(2024)》阐释企业低碳水平的诊断机理,提出体现企业低碳水平的两个维度和形成企业低碳水平的规划/引导、实施/支撑、监督与反馈、结果的循环管理过程;构建双维度、双视角的企业低碳水平诊断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低碳水平研究(2024)》对147家样本企业的低碳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不同企业在不同的低碳水平维度和不同的低碳管理过程环节的表现;挖掘和分析低碳水平领先的企业在实践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经验。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节 企业低碳提出的时代背景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在持续增加。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0年至2020年之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持续增加,三十年间增加了十多亿吨。英国气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的数据显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与工业化前相比,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NASA GISS)2023年的研究表明,*近10年(2013—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热的十年,2023年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有记录以来*高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对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洪水、干旱、热浪、热带风暴和飓风等一系列气候灾害事件,并且这些事件的规模、频率和强度近年来都在增加。
因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国际社会就减少碳排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已经达成共识,并签署了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个协议,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发展历程在时间轴上有4个主要节点。
(1)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这是世界上**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影响而起草的国际公约。
(2)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明确了阶段性的全球减排目标以及各国承担的任务和国际合作模式,要求发达国家在特定时间段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建议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后的**个阶段性执行协议。
(3)2009年12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它将气候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2015年12月12日,全球195个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的部署,以推动各国共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尽快达到峰值。《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全球各个国家近年来都在积极寻找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向低碳社会和低碳国家转型的方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积极履行气候治理义务,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落实中国政府关于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该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活动,以及对前述活动的监督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政策,把建立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国家碳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根据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29日新闻发布会的陈述,当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碳市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
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其主要思想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企业低碳提出的时代背景 1
第二节 企业低碳发展是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5
第三节 低碳转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7
第四节 研究企业低碳水平的意义 9
第二章 企业低碳水平诊断 12
**节 企业低碳水平的内涵 12
一、企业低碳的内涵 12
二、企业低碳水平的界定 13
第二节 体现企业低碳水平的维度 14
一、理论基础 14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维度 15
三、企业文化维度 16
第三节 形成企业低碳水平的过程 17
第四节 诊断企业低碳水平的机理 19
第三章 企业低碳水平指标体系 21
**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指标 21
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维度下管理过程视角的低碳水平指标 21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维度下实践结果视角的低碳水平指标 28
第二节 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指标 30
一、企业文化维度下管理过程视角的低碳水平指标 30
二、企业文化维度下实践结果视角的低碳水平指标 33
第四章 企业低碳水平测度方法 36
**节 企业低碳水平指数的计算理论框架 36
第二节 企业低碳水平指数的计算模型 36
一、指标尺度的企业低碳水平指数计算模型 37
二、企业低碳水平在不同维度、不同因素间的权重分配 39
三、环节尺度的企业低碳水平指数计算模型 40
四、维度尺度的企业低碳水平指数计算模型 40
五、企业总体尺度的低碳水平指数计算模型 40
第三节 企业低碳水平梯队划分 41
第五章 企业低碳水平AI诊断系统 42
**节 AI辅助处理企业低碳水平数据的基本原理 43
第二节 AI辅助的企业低碳水平数据处理流程 44
一、数据收集 44
二、数据清洗 45
三、数据特征提取 46
四、智能评分 47
五、数据整合与展示 48
第三节 AI辅助的企业低碳水平数据库建设 48
一、企业信息模块 49
二、文本数据模块 49
三、特征数据模块 49
四、评分数据模块 49
五、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49
六、数据库的优化管理 50
第四节 AI辅助的企业低碳水平评分计算方法 50
一、文本特征提取 50
二、特征匹配与相似度计算 51
三、评分计算 51
四、数据反馈与系统优化 52
第六章 企业低碳水平实证研究数据 53
**节 实证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3
一、实证研究的样本企业 53
二、数据来源 64
三、数据收集原则 65
四、数据收集过程 65
五、数据缺失值处理 65
第二节 实证研究数据展示 65
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维度下的低碳水平实证数据 66
二、企业文化维度下的低碳水平实证数据 92
第七章 维度尺度的企业低碳水平实证计算与分析 114
**节 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 114
一、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得分 114
二、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划分 121
三、不同规模的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26
四、不同城市的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28
五、不同行业的样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30
第二节 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 132
一、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得分 132
二、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划分 139
三、不同规模的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44
四、不同城市的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46
五、不同行业的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维度的低碳水平梯队等级 149
第八章 企业总体尺度的低碳水平实证计算与分析 155
**节 企业总体低碳水平 155
一、实证结果 155
二、结果分析 159
第二节 不同城市的企业总体低碳水平 167
一、实证结果 167
二、结果分析 170
第三节 不同规模的企业总体低碳水平 172
一、实证结果 172
二、结果分析 174
第四节 不同行业的企业总体低碳水平 175
一、实证结果 175
二、结果分析 176
第五节 企业总体低碳水平综合分析 179
第九章 提升企业低碳水平的政策与建议 185
**节 企业在低碳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85
一、企业的低碳转型理念不够成熟 185
二、低碳转型路径单一、聚焦碳排放减少、忽视碳汇建设 186
三、低碳水平信息披露度不足 187
四、政策规划与企业的执行效果不一致 187
五、推行低碳生产经营措施困难重重 187
六、不同属性企业间的低碳水平差异很大 188
七、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存在阻碍
试读
**章 绪论
**节 企业低碳提出的时代背景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在持续增加。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0年至2020年之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持续增加,三十年间增加了十多亿吨。英国气象局(UK Meteorological Office)的数据显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与工业化前相比,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NASA GISS)2023年的研究表明,*近10年(2013—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热的十年,2023年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有记录以来*高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对气候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洪水、干旱、热浪、热带风暴和飓风等一系列气候灾害事件,并且这些事件的规模、频率和强度近年来都在增加。
因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国际社会就减少碳排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已经达成共识,并签署了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个协议,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发展历程在时间轴上有4个主要节点。
(1)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6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这是世界上**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影响而起草的国际公约。
(2)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明确了阶段性的全球减排目标以及各国承担的任务和国际合作模式,要求发达国家在特定时间段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建议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后的**个阶段性执行协议。
(3)2009年12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它将气候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2015年12月12日,全球195个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是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的部署,以推动各国共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尽快达到峰值。《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全球各个国家近年来都在积极寻找缓解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向低碳社会和低碳国家转型的方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作出了碳中和承诺,覆盖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积极履行气候治理义务,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落实中国政府关于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策部署,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该管理办法适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活动,以及对前述活动的监督管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政策,把建立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国家碳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根据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29日新闻发布会的陈述,当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碳市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4.65亿吨,成交额约270亿元。
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其主要思想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