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山水画,是五代、北宋以后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而凸显其独立价值的最典型代表,可说是中国人热衷于俯仰观照宇宙天地的具体写照,它不是西方风景画那种停留在描绘物质层面的艺术,而是艺术家试图以自身与自然对话的一个结果,是一种哲学,是对人生和天地之关系的综合思考,是“天地之心”的展现。
中国山水图式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的前山水画时代;魏晋至隋唐,中国山水作为一种画类的图式创制时代;唐代中晚期、五代以后,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开始成为中国艺术最主流的表现形式。
本书以考古出土的实物证据为主,通过实物的对比,强调图像前后风格和图式变化之自成体系的序列,以此来解释七世纪前的中国山水图式基于怎样的基本原理和观念构成,又如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而非停留在“以图证史”的误区。
                      

                   


















